1967年六月十七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爆炸后,放飞了50只军鸽。而它们穿越

小史论过去 2024-02-17 15:53:19

1967年六月十七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爆炸后,放飞了50只军鸽。而它们穿越被核爆炸污染的地带后,竟然全部安全无损的回来了,这至今都是一个谜。 在1967年的某个黎明,新疆罗布泊的宁静被一声巨响打破。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其威力震撼了世界。然而,在这项伟大成就的背后,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50只军鸽的奇迹之旅。 故事要从二战时期美国飞虎队在中国云南昆明附近的空军基地说起。战争结束后,飞虎队离开中国,留下了他们训练有素的军鸽。这些军鸽被一个名叫陈文广的年轻人收养。陈从小对鸽子情有独钟,他不仅收养了这些军鸽,还精心照料它们,使鸽群迅速繁衍生息。 陈文广成为昆明有名的“鸽子大王”,在他的调教下,这些军鸽表现出色,在多个地方举办的军鸽比赛中屡创佳绩。1967年,国家准备进行氢弹试验,需要观察军鸽是否能安然穿越爆炸区域。陈文广从自己的军鸽中选拔出50只最佳者,参与这项生死试炼。 清晨,当氢弹在罗布泊上空爆炸时,这些军鸽被放置在不同距离的防护笼内。爆炸产生的高温和辐射是生命的巨大威胁。然而,当军鸽们迎着蘑菇云冲击波飞出时,它们展开了一场自救之旅。 陈文广站在昆明基地的鸽舍前,目光紧紧地盯着天际。早晨的阳光开始照亮大地,但他的心情却无法得到一丝温暖。周围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的等待。手表的滴答声在宁静的清晨显得格外清晰,每一次滴答都像是在提醒着时间的流逝。 突然,一只军鸽破空而来,直奔鸽舍。陈文广的脸上绽放出了久违的笑容。他迅速走向鸽舍,打开门迎接第一只归来的勇士。不久,空中出现了更多的点点,一只接一只,它们像是被召唤般,从四面八方汇聚回基地。 “快看,又回来了一批!”一个助手兴奋地喊道,他和陈文广一同忙碌起来,记录每一只归来军鸽的编号和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45只军鸽陆续归巢,科研人员们开始对它们进行检查。每一只鸽子都未受伤害,这让团队成员们感到惊讶和满意。“它们真是不凡的勇士!”一位科研人员感叹道。 然而,陈文广的眉头紧锁,因为还有5只军鸽未归。“我们必须做好最坏的准备。”他沉声说道,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担忧。 数日的等待中,陈文广每日凌晨便站在鸽舍前,希望能见到那5只失踪军鸽的身影。然而,天空始终没有它们的踪影。终于,陈文广带着45只军鸽返回昆明,心中充满了不舍和忧伤。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陈文广返回昆明不久后,基地接到了消息,那5只失踪的军鸽相继飞回。它们选择了一条迂回的路线,为了避开辐射区,它们飞越了高原和沙漠,历经2750公里的艰难飞行,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 “它们回来了!它们真的回来了!”接到消息的陈文广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急忙赶回基地。 见到最后5只军鸽安然无恙地站在鸽舍中,陈文广无言以对,只是默默地抚摸着它们,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这一刻,没有言语能够表达他内心的激动和感激。 在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初,许多人可能会认为军鸽已成为历史的记忆。然而,这些勇敢的小生命仍然在特定的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1年的一个事件,再次证明了军鸽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昆明的一个遥远山区,一支执行任务的部队突遇暴雨,通信设备遭到损坏,与外界的联系完全中断。部队中有几名官兵受伤,急需药品和医疗支援。情况危急,时间就是生命。在这样的紧急关头,部队指挥官决定启用备用的通信手段——军鸽。 在昆明的鸽舍内,陈文广接到了请求支援的指令。他立刻选出了几只训练有素的军鸽,将求救信件和地图紧急装入鸽腿上的小型容器中。天空中乌云密布,雷声隐隐,但这些军鸽毫不畏惧,迅速飞向乌云之中,消失在茫茫云层里。 “这些小家伙一定能行!”陈文广望着天空,虽然不能看到军鸽的身影,但他对它们充满信心。 与此同时,被困的部队官兵在山区等待着援助的到来。时间一分钟一秒地过去,官兵们的情绪逐渐变得紧张。突然,一声清脆的鸽鸣划破了天空的沉寂,一只军鸽穿透厚厚的云层,降落在官兵们的临时营地中。 部队指挥官迅速取下鸽腿上的容器,打开后发现了求救信和地图。“支援就在路上!”他大声宣布。 不久后,救援队伍根据军鸽带回的地图信息成功抵达被困地点,为官兵们提供了急需的医疗支援和补给。这次救援行动的成功,再次展示了军鸽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事件在部队和当地社区中传为佳话。陈文广和他的军鸽们,凭借这次行动,不仅救助了受困的官兵,也让人们再次认识到,在现代科技的辉煌背后,这些自然界的小生命依然扮演着英雄的角色。 军鸽的这一壮举不仅是对它们训练和能力的极大肯定,也是对陈文广和他团队多年辛勤工作的认可。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军鸽依然是连接人类与自然界的一座桥梁,它们的故事激励着人们不断探索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能。

0 阅读:777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