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过官司的人才真正看得懂《第二十条》,多少辛酸泪都付诉途中
今年春节电影介绍词称《第二十条》是喜剧片,又是老谋子导演的,没有详细上网了解这部电影的剧情。大年初一晚,一家人去影院,孩子本来说要看《飞驰人生2》,结果排期太晚,我就建议选《第二十条》。观影期间,观众不时因场景与台词发出笑声,但更多的是肃穆与愤懑、思考 。对法律知识有一定了解,打过官司的人,才会对这部电影的剧情有着更深层次的感触与认知,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可以说是中国影坛不可多得一部好电影。个人认为这几年来国产电影称得上精品的唯有《一九四二》、《芳华》、《第二十条》。
每一件诉讼案件后面都是一个人的人生
“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这句台词在电影中出现过两次。台词出自于新野县法院立案庭民事速裁团队员额法官范辛亚的采访语,她2021年被省高级法院评为先进个人,荣立个人二等功;今年2月被南阳市中级法院评为2022年全市法院优秀法官。范辛亚常说:“我们办的不仅是案子,更是别人的人生。当事人一辈子可能只到法院打一次官司,若不能对案件的每一处细节严格审查把控,势必会作出错误的裁判,让当事人对我们的工作产生误解甚至敌视,从而影响法院形象和司法权威……”。
打过官司的人,无论是刑事与民事,都会深刻地感觉到法官就像医生一样,面对堆积如山的案件,大部分法官眼里与心里都装着冰冷冷的法律条文,而非诉讼当事人的悲苦人生与所经历的千辛万苦,医生的心里很难感知病人的苦痛,法官的心里同样很难身同感受当事人的经历。普通老百姓,企业主都害怕打官司,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诉讼至法庭。
坐在审判桌上的法官的裁决肯定是依照法律条文与双方提供的证据材料,案件堆积如山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机械执法与流水线作业。对于法官来说,判决书出台后,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判决后的结果对当事人的影响,基本没有法官去关心。现实中很难有电影中韩明扶助张贵生的爱心事件。现实中,每份判决书砸在个人或企业的头上,就是一个人或企业的命运,甚至是一个家庭的命运,以及名誉、尊严、自由、生命等最可宝贵的东西。一个人的人生即刻转向,一个家庭的和谐瞬间打破,一个企业面临倒闭。
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区别
在诉讼案件中,当事人经历过的事实存在的叫客观事实,法官认定才能叫法律事实,客观事实并不等于法律事实。影片中一样,现实中也一样。打过官司的人都会深切地感受到。
电影中韩明一家与学校张主任一家的纠纷其实就是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纷争,两个懂法律的人的较量。韩明的儿子韩雨辰因为见义勇为反倒被人告了要被拘留,韩雨辰的见义勇为打了张主任的儿子,张主任的儿子受伤了,并做了伤情鉴定,有伤者、证人、伤情报告,这是法律事实,符合立案标准与规定。韩雨辰见义勇为是事实,但是却没能举证,被害人不敢站出来举证,现场又没有监控录像,现场欺负与录制视频的张主任儿子的同伙又不提供现场视频。没有证据公安部门就无法立案。
电影中韩雨辰的母亲李茂娟是我们现实中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与孩子的母亲,在儿子受了欺负,儿子见义勇帮助同学,不但得不到表彰与鼓励,而且面临拘留的法律责任,无论如何心里也接受不了,百思不得其解。就是因为追求公平正义,因为心里无法接受这个结果,又有了李茂娟与张主任在饭桌上的纠纷打斗。懂法律的张主任辨称,如果说他儿子存在校园霸凌的行为,那么请拿出证据。在与李茂娟的肢体冲突中,张主任没有还手。如果还手了,极有可能就是互殴,男女互殴,男的体格占有优势,事后也许要承担更大的法律责任。所以懂法律的张主任不还手,最后李茂娟的行为导致张主任轻微伤,达到了拘留的条件,只能在拘留所呆了5天。
电影中吕玲玲与韩明想方设法找刘文经的那把刀,这把刀是关键证据,能够证明王永强是正当防卫,如果找不到,那么王永强就可能是故意伤害。如果刀确实存在,那就意味着王永强的辩解成立,当时债主刘文经不仅是扬言要砍死他,而且是真的有可能要砍死他,因为车上真的有刀。他们不但要找这把刀,而且要找看到过这把刀存在的证人。同时,还要找到王永强的妻子证实这一直以来的暴力和强奸行为。证实了这些才能证明防卫的原因和紧迫性,让正当防卫这个证据链条被串联起来。这就是法律的严谨与证据的重要性。
法律条文的机械,普通人如何判断正当防卫与故意伤害?
法律条文一旦公布执行,那么一定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电影中,有几个事件击中了普通人的心结与软肋,这也是现实生活中,见义勇为的行为越来越少,热心肠的人也越来越少,而见义勇为与故意伤害的区别也让普通人无法判断与作出规避法律风险的选择。
张贵生作为一名公交车的司机,看到女乘客被骚扰欺负,挺身而出,但被围殴。在围殴的过程中因反击不法侵害致人颅骨骨折。张贵生的反击行为被拆分成几个阶段来审视看待,韩明在车上打开监控视频,按照法律规定,一帧帧画面给张贵生分析,#刘耀文电影第二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