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区文化馆日前正在举办《涂抹之间复得自然——孙刚当代绘画习作展》(2025年11月14日——2025年11月21日)。该展览展出孙刚老师从2000年——2025年之间不同时期的作品,包括纸本水粉、纸本油彩、布面油彩、布面丙烯、综合材料等不同材质的作品,共计60余件作品。旨在推动一场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对话,高校与公众之间的对话。
此次展览不仅是孙刚老师个人的艺术汇报,也是高校教师在艺术创作方面的活跃状态的展示,更是积极响应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有着很好的推广和宣传作用。

涂抹之间复得自然——孙刚当代绘画习作展
Return to Nature Through Brushing ——Sun Gang's Contemporary Painting Studies Exhibition
学术主持:周长江
策展人:邵琦
展览时间:2025年 11月14日-21日
主办单位:安徽省画廊协会
承办单位:崇明美术馆、崇明区文化馆、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协办单位:上海市崇明美术家协会
展览地址:上海市崇明区文化馆(崇明区崇明大道7887号)
特邀媒体:阿特网
媒体支持:新浪文化、搜狐文化、腾讯文化、网易艺术、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今日头条、央视书画频道、阿特网、雅昌艺术网、99艺术网、凤凰艺术网、艺术中国网、中国艺术新闻网、中国美术家网、艺术眼、看网、博宝艺术网、搜藏网、墨宝网、卓克艺术网、东方艺术网、汇拍艺术网、环球收藏网、当代艺术网、今日艺术网、崇真艺术网、概艺术网、中国艺术网、人民美术网、竞友艺术网、中国油画家网、中国画廊网、水墨中国网
孙刚的当代绘画
——涂抹之间的自我与自然
孙刚的绘画经验,更接近于一种“画外”的呈现。笔触如同呼吸的节律——时而紊乱,时而迟疑,却始终延续不绝。那种不确定性,并非技艺的缺陷,而是一种真实的显现。绘画在这里,不再是造型的再现或形式的游戏,而是一种维持自身存在的方式。对孙刚而言,画不是目标,而是活着的证据;在不同的地理与语境之间,画布构成了他与世界沟通的唯一而稳定的通道。
这些作品没有明确的结构,也没有刻意塑造的风格。它们更像被时间打散后,又被记忆重新拾起的碎片。表层的漫不经心之下,潜伏着一种抵抗消逝的意志——节奏缓慢,态度诚实。画面并不追求完成的“结果”,而停留在生成的“过程”之中。那种过程性,正是他与时间共同书写的形态。孙刚以不疾不徐的笔触,回应了当下世界的速度与焦虑。他的画拒绝迎合,却迫使观看者在匆忙中停顿;而这种停顿,本身已成为现代生活中最为稀缺的经验。
在他的作品中,图像与意识交织,记忆与现场并置。风景、人物、静物皆只是表象,真正被呈现的,是时间的褶皱与意识的流动。他让绘画回到一种“未被设定”的状态——不依附叙事,不追求美感,只在无序之中追索秩序,在消散之中重建存在。那些被覆盖、被擦除、被重写的痕迹,构成了他个人的时间语法。每一次涂抹,都是一次对自身存在的再确认。
孙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画家”,他更像一个在时间中自我追问的人。绘画于他,不是表达,而是抵抗;不是风格的归属,而是身份的延续。那种延续并不宏大,却具备一种近乎朴素的力量——它来自生活的真实,也来自精神的寂静。
当算法与速度成为时代的信仰,当艺术被技术与资本不断定义,还有人选择在一块画布前,以手的迟缓与心的迟疑,与世界保持距离。那是一种微小的反动,也是一种深刻的自由。迟钝,是抵抗;模糊,是诚实;犹疑,是清醒。在这种“反速度”的实践中,孙刚让绘画重新获得了人之为人的温度。
他的作品或许不会夺人眼目,却能让人安静下来。那种安静不是空白,而是回返——回到生命的本真,回到创作的初心,也回到“自然”的节奏。在被过度设计与数字化重构的当下世界,孙刚的绘画像一股稀薄的空气,提醒人们:艺术不一定要表达什么,它首先要“在”。
他的作品所指涉的,早已超越风景与人物的层面,更像是时间中自我之影的反复显现——被吞没,又重现;被遗忘,又被确认。那是一种在持续消逝中仍顽强存在的姿态。在涂抹之间,他复得自然,也复得自己。
文/ 邵琦 于2025.10.26北京通州

无题 2000 纸本水粉 55x79cm

无题 2004 纸本油彩 19.5x13.5cm

无题 2007 布面油彩 110x110cm

无题 2009 纸本油彩 29x21cm

无题 2011 布面丙烯 99x99cm

无题 2011 布面油彩 99x99cm

无题 2023 布面油彩 40x40cm

无题 2024 布面丙烯 150x150cm

无题 2025 布面丙烯 40x40cm
涂抹之间复得自然
孙刚是我在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任教期间的研究生。前些天久违的他说要来看我,打开门却迎来了个四口欢乐之家,终究生活常态才是正道。早在2006年其读研期间,孙刚就在上海做过个展并有作品出售。遗憾的是他远去西部工作,错失了在上海的发展。若干年后的一次微信通话中,得知要来上海做展览。我甚为惊讶,“这么多年了,还在画画?”疑惑之中,见到他发来的一些习作,包括过去的作品。从2000年到2025年之间,大大小小约几十件,并没有超出我预料的惊艳之作,却看出其超现实主义创作轨迹如生命一样绵延不断、波澜不惊,完全固我的沉浸在胡思乱想中。在静物、风景、人物以及综合景观等方面皆有尝试,但绘画语言依然本真,看来西部之旅于孙刚而言自有天意。
绘画进入当代以来,已经不只是唯美的具象再现,也不只是抽象的形式构成,更多的是自我生命绵延的外露和展现,那是生命的无常、随意、偶然以及不可预测。我依稀记得哪位大师说过“语言的尽头是绘画的开始”。
当理性至上主义推动科技不断更新的时候,感性自始至终是常人容易忽视的艺术禀赋,这种本能体现在每一个个体生命的直觉、体验和顿悟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尤其在艺术的自由涂抹之间,此时有着生命感性天然的契合。在孙刚的作品中没有严谨的造型,没有准确的透视,更没有传统绘画的构图法则和美学观念。那些突兀的倾斜,不经意的乱笔以及难以厘清的自我呓语,也许是他的不足,却也成为之所以是他的特点。
当AI的触角无时、无处不在的时候,当精确化的大数据、海量的信息以及高速运转的当下,时刻锁定困扰每一个人身心的时候,还有这样一位绘画爱好者在不经意的涂抹之间,流淌的是缓慢、迟钝、犹豫以及甚为模糊的生命节奏,我为他的这种自洽与反思状态感到庆幸。那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一种天真;那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一种自由;那是“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一种生命自然态度。通过他单薄身体媒介在丈量和探究生命的波澜。
以此为序。
周长江
2025.09.05于上海工作室
策展人简介
邵琦,阿特网创始人、独立策展人、《中国当代艺术文献》主编、《当代艺术家工作室》主编。
学术主持简介
周长江,著名油画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曾任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上海油画雕塑院创作室主任。
作者简介
孙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访问学者,现任教滁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