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至图6】#俄军#使用122毫米Zsh1榴霰弹炮击#乌克兰#武装的阵地,

北平团子 2023-07-11 12:19:05

【图1至图6】#俄军# 使用122毫米Zsh1榴霰弹炮击#乌克兰# 武装的阵地,榴霰弹(Shrapnel)是由英国的Henry Shrapnel中尉在19世纪发明,由于它的威力如此骇人,不但炮弹本身以发明者命名,直到现在被炮弹炸伤或死亡的原因也可以写Shrapnel。 榴霰弹的基本原理就是在薄皮的炮弹「容器」内装满金属破片,破片可以是球状、便于制造的杆状,或是射程更远的飞镖状,如同霰弹枪的弹药。 但与霰弹枪不同的是,榴霰弹会有定时引信,里面可能也有少量炸药,使其可以发射到敌人的前上方才散开,对敌军形成扇状的发射范围。

由中文顾名思义:榴霰弹其实两种古老炮弹的组合:榴弹(Shell)是金属球里塞满炸药加上引信,像卡通里演的一样发射到敌军阵地后爆炸;容器(Cannister=霰弹)则是在金属壳中塞满各种可能杀伤的破片或石块,但它像霰弹枪一样一离开炮口就会散开。 日耳曼人在16世纪就试图在榴弹中同时塞入小铅球(=预制破片弹),希望它能扩大杀伤范围,但结果铅球常在爆炸时融合在一起而没有真的散开。

Shrapnel中尉的发明则是将铅球硬化,使其在爆炸时可以保持铅球之间分离;但又发现铅球之间的摩擦力使炮弹在飞行过程就从内部提早引爆,他又在铅球周围加上树脂以减少移动,并将装药独立塞在内部的腔室中避免接触铅球。 榴霰弹在1803年得到英国采用,作为一种秘密武器,1803年首次用来击败了荷兰人,并在之后的滑铁卢战役立下大功。

榴霰弹迅速流传开来,成为各国炮兵的新弹种。 但在南北战争期间,线膛炮的出现使榴霰弹必须进行重大修改。 利用膛线使炮弹高速旋转,炮弹外型可以更加细长流线,但让弹尖保持向前而不会翻滚。 因此,榴霰弹可以将装药固定在后方,球状破片固定在前方,当装药被定时引信点燃时,其爆炸力量会先推动前方隔板,再将前面的破片全部推出去。 其好处是霰弹片加上了装药的往前动能,这使其可在射程较远(速度较低)时引爆,碎片仍有足够的动能可以杀伤。

然而,随着炮兵科技的进步,榴霰弹却逐渐不被重视。 原因是榴霰弹需要在精确的弹道点引爆,才能将霰弹片正确射在敌人头上(想像是一个人在空中对地面发射霰弹枪,需要正确的角度与距离),随着炮弹的射程越来越长,代表引信时间要设定得更准确,而这对引信与炮兵都是考验。 相较之下,传统的榴弹只要用触发引信就能在目标附近正确引爆,或者是后来用VT引信可以在正确高度空炸,都比榴霰弹的原理来得容易。

不过,在二战后,有些太平洋战场的美军老兵建议军方仍要配发榴霰弹作为炮兵阵地的近距离「自卫」武器,而这需求在朝鲜战争得到验证,在战况不利时,步兵防线可能崩溃而让敌军步兵可以冲入炮兵阵地,而炮兵有满手的高爆弹都不能打。 于是在越战时期,美军终于秘密研发了新世代的榴霰弹:105毫米的XM546蜂窝弹(Beehive)。 与以往的榴霰弹不同,蜂窝弹将球状破片改成8000枚小型钢镖,这使其散射出去后可以飞行得更远,产生更大的杀伤距离。

作为自卫武器,蜂窝弹的定时引信预设是在距离炮口6米处引爆,等于是超大型霰弹炮。 因此这种射击方式就是把炮管压平,水平瞄准大概方向就可以「直接火力」(Direct Fire)方式发射。 其代表性战役是1966年的「小鸟」降落区,该区位于山谷中,周围山区地形使越南军队很容易偷偷接近并集结。 1966年的12月26日半夜,越军集结两个连发动突击,迅速打穿美军阵地的东北角与西北角,由于美军只有半个步兵连保护12门榴炮,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炮兵连长下令使用蜂窝弹。 二号炮位迅速对东北角的敌军主攻方向发射两发,北越就立刻放弃突击并撤退。 事后清点美军阵亡30人,但北越留下266具尸体! #俄乌局势新进展#

0 阅读:0
北平团子

北平团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