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刘源写信给中央,信中连提4个“不”,邓小平批示:准予   1977年

宛丝看国际 2023-04-15 16:52:33

1977年,刘源写信给中央,信中连提4个“不”,邓小平批示:准予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北京。刘少奇的儿子刘源在得知消息后,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信中连提4个“不”字,态度十分坚决。而邓工看完后则给了准予的批示。那么刘源信中到底写了什么?   1977年8月6日,由邓小平主持的教育科学工作座谈会在北京正式召开。这次会议作出了恢复高考的决定,从那一刻起,广大知识分子的命运重新得到了改变。正当学生群体一片欢呼的时候,邓公却收到了一封信,来信者却声称自己符合要求却仍然无法参加高考。   没错,写信的人正是刘源。当年26岁的刘源因为受到特殊时期的影响,正在北京起重机厂当一名焊工。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以后,就仔细研读了报名条件,当看到政审条件中不涉及出身的时候,他果断报了名,毕竟单从报考条件和文化水平上来讲,他是无可挑剔的。然而最终,他的报名申请还是被工厂组织部退了回来,理由竟是因为超龄。事实上,当时的报名条件并没有严格标准,只是提到了尽量在25岁以下,可正是因为这个“尽量”,就把刘源刷了下来。其实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工厂不让他参加高考的原因,恐怕更多的还是因为他的身份问题。   而不服气的刘源没有退缩,而是少见的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直言了自己的身份和经历,并申述了自己想要参加高考却被阻拦的事情。在信的末尾,刘源还连用了四个“不”字:如果不能报考,我不情愿;如果考试分数不够,我不怨任何人。以此表示自己的决心。这封信经过层层传递,最终到了邓公手里。看完信件后,他果断的批示了“准予”,刘源终于等来了自己可以参加高考的消息。   后来,刘源以远超一本线的成绩,成功考入了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其实,他的第一志愿是北大哲学系,但因为北大不愿录取他,反而是师范学校的老师顶着重重压力让刘源入读了本校,因此,在后来北大找到刘源表示他可以重新选择的时候,刘源果断的拒绝了。因为对他来说,师范学院不仅是他的母校, 更有恩情所在。   1979年,刘源的母亲王光美在拜访邓小平的时候,对当年准予刘源参加高考的事情表达了感谢。对此邓小平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微微一笑。因为对邓小平来说,这只是一个正确对待天下学子应有的态度。

0 阅读:49
宛丝看国际

宛丝看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