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清晨的早读课,高三(1)班的咳嗽声此起彼伏。黑板上“距离高考仅剩82天”的粉笔字还带着粉笔灰,班里却已经空了近三分之一——流感来势汹汹,半数学生都发了烧。
班主任陈老师戴着两层口罩,一边给到校的学生测体温,一边在家长群里发通知:“建议轻症学生居家休养,康复后再返校,健康第一。”
消息刚发出去,群里就炸了锅。
“陈老师,都这节骨眼了,哪能缺课啊?”家长刘女士率先反驳,“我家孩子烧到38度,我已经给她吃了退烧药,现在送学校,您多费心盯着点。”
紧接着,不少家长跟风:“我们家也是,吃了药不难受了,高考要紧,不能落下课程!”“是啊,别的孩子都在学,我们哪敢停?”
陈老师看着屏幕上的消息,眉头紧锁。她刚想回复,就看见班长匆匆跑进来:“陈老师,王浩趴在桌上直发抖,脸色特别白!”
陈老师冲进教室,只见王浩额头滚烫,嘴唇发紫,手里还攥着笔,挣扎着想去写试卷。“别写了,我送你去医院!”陈老师背起他就往外跑,身后传来其他学生压抑的咳嗽声。
医院里,医生看着化验单直皱眉:“孩子都烧到39.8度了,还让他上学?再晚来一步可能引发肺炎!”陈老师给王浩妈妈打电话,对方却在电话里抱怨:“这孩子怎么这么不争气?关键时刻掉链子,我这边开会走不开,您先看着吧。”
陈老师的心沉了下去。她守在病床前,给王浩物理降温,喂他喝水,直到他体温降下来,才松了口气。
傍晚回到学校,陈老师发现办公室里亮着灯。教数学的李老师正坐在电脑前,面前摆着一堆退烧药和口罩。“我把今天的知识点录成了网课,”李老师揉了揉通红的眼睛,“那些居家的孩子不能落下,生病的也得好好休息,咱们把课送上门。”
原来,李老师自己也发着低烧,却熬了一下午录制网课,还整理了重点笔记,准备第二天发给学生。“高考重要,但孩子的身体更重要,”李老师说,“咱们当老师的,不能只盯着成绩。”
陈老师鼻头一酸。她在家长群里,把李老师的网课链接和王浩的情况一起发了出去,最后写道:“各位家长,高考是人生的一站,不是终点。孩子的健康和责任担当,比分数更重要。今天王浩烧到近40度还在硬撑,不是坚强,是我们给了他太多‘不能输’的压力。从明天起,轻症学生居家学习,网课同步更新,康复后返校我们再单独补课。健康在,希望就在。”
群里沉默了许久。过了一会儿,刘女士发来消息:“陈老师,对不起,我错了。我现在就去接孩子回家,健康确实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也错了,不该逼孩子太紧。”“陈老师、李老师,辛苦你们了,以后我们听学校的安排。”
第二天,班里的学生少了一半,但网课的观看人数却满了。陈老师在教室门口放了测温仪和消毒用品,给到校的学生每人发了口罩和退烧药,还特意调慢了讲课节奏,每隔半小时就让学生起身活动、喝水。
一周后,流感渐渐退去,学生们陆续返校。王浩妈妈带着水果来到办公室,红着脸道歉:“陈老师,上次是我太糊涂了,谢谢您照顾孩子。”
陈老师笑着摇摇头:“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一起守护。分数固然重要,但让他们学会珍惜自己、体谅他人,才是教育最该教给他们的事。”
这场流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教育的百态。有人把高考当成唯一的赌注,逼孩子负重前行;有人却始终记得,教育的本质是守护与引导,是让每个孩子在健康成长的基础上,成为更好的自己。
而那些真正为孩子着想的老师,就像暗夜里的灯,无论风雨,都在为他们照亮前路,告诉他们:不必急着奔跑,慢慢来,健康且坚定地走下去,就是最好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