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大军第五次北伐,此次北伐,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安营扎寨。
曹魏此次前来阻挡诸葛亮北伐的是司马懿,他知道诸葛亮的兵法诡异,不能和他正面交锋,采取防守的策略,等到诸葛亮耗净粮草后自会退兵。司马懿渡过渭水,背水扎营,和诸葛亮对峙。
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峙了百余日,诸葛亮屡次派人挑衅司马懿,司马懿始终坚守不出,他和诸葛亮都老谋深算,才不会上当。
诸葛亮甚至还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一套女人的衣服,讽刺司马懿跟女人一样,想以此激怒司马懿出战,司马懿坦然接受了诸葛亮的女装,仍旧闭营不出。都是千年的狐狸,玩什么聊斋啊!
司马懿的优势在于后勤供应充足,诸葛亮的优势在于兵法奇妙,司马懿自然不会拿自己的短处去碰诸葛亮的长处,就这么耗着呗,你早晚有吃光粮食的时候。
诸葛亮不气馁,安排军士就地垦荒屯田,自己生产粮食,打算和司马懿来了个持久战。
尽管有持久战的打算,诸葛亮仍旧不间断的派遣使者到司马懿营中下战书,他更渴望和司马懿速战速决,因为他感到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了。
诸葛亮的使者到了司马懿营中后,司马懿还是像往常一样热情的招待,和使者东拉西扯的拉家常。
司马懿问使者:“你们丞相身体如何呀?睡的好不好,吃的多不多,劳累不劳累?”
这个使者是个憨厚老实的家伙,也不知道隐瞒,问啥就回答啥,他跟司马懿说:“我们丞相每天早起晚睡,每天吃饭也就三四升,凡是二十军棍以上的责罚,丞相都亲自批阅。”
司马懿听后大喜,他对部将们说道:“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他活不了多久了。”
果不其然,到了234年八月,诸葛亮病倒了,而且病情迅速恶化,很快就卧床不起。丞相这是典型的积劳成疾。
诸葛亮自知病将不起,便赶紧安排撤军,在将撤军行动布置完成后就与世长辞,果然印证了司马懿的推测。
诸葛亮作为北伐的最高统帅,什么都要亲力亲为,事无巨细,而自己又不注意饮食睡眠,再好的身体也会油尽灯枯。
诸葛亮聪明绝顶,难道不懂得盈满则溢、月满则亏的道理吗?
诸葛亮当然懂,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没有办法。他身负先帝刘备的嘱托,既要辅佐刘禅治理好内政还要北伐光复汉室,每一件事都不容易,他丝毫都不敢懈怠,只能全力以赴。
诸葛亮不停的操劳,连二十军棍的处罚都亲力亲为,这样做既不是贪权不是信不过别人,而是怕渎职,这就是掌握大权的无奈。万一哪个地方做的不好,那就是他诸葛亮的责任。
诸葛丞相责任太重,心理包袱太重,又没有突出的助手辅佐,这就让他谨小慎微,只能事无巨细的亲力亲为,最后的结局也只能是活活劳累致死。
在一个组织里面,大领导不应该过问细小的工作,这样会侵占他的时间,让他无暇去思考战略层面的问题,这样也会束缚住中层领导的手脚,让其无法发挥主动精神,只能被动接受指令。如果诸葛丞相能够放下心理包袱,抓大放小,专注于做战略层面的规划,是不是对他、对蜀汉要更好一些?这样的话,他也不至于积劳成疾活活累死,有他这根柱石在,蜀汉也不至于迅速的走下坡路,最终被曹魏所灭。
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搞革命还是需要一副好身体,诸葛丞相,歇歇吧,天塌不下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