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吃败仗?姜维临死前不小心说漏了嘴!   刘备闭眼那年,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吃败仗?姜维临死前不小心说漏了嘴!   刘备闭眼那年,蜀汉的家底薄得能透光。诸葛亮接过的不是江山,是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南边孟获刚反过三回,东边孙权拿走了荆州,北边曹操的儿子已经称帝。   更要命的是,益州户口册上的数字,只有魏国的三分之一。姜维后来在乱军里攥着剑苦笑,说"天命难违",这话里的苦,诸葛亮早在五丈原的病床上就尝遍了。   先说兵。刘备夷陵战败,带走的五万精锐是蜀汉最后的家底。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满打满算才凑出八万兵,其中三万还要留守成都。   马谡守街亭时,手里只有五千新兵,对面张郃的五万骑兵,是曹操当年扫袁绍的家底。不是诸葛亮不会用人,实在是无人可用——关羽张飞黄忠全埋进土里,赵云廉颇老矣,魏延天天跟杨仪吵架。   后来姜维带兵,发现连像样的校尉都难找,基层军官全是诸葛亮从南中蛮族里提拔的,打仗勇猛却不懂阵法。   再说粮。蜀道难不是文人夸张,从汉中运粮到祁山,牛车走二十天,路上要吃掉三成粮食。第四次北伐时,李严在永安督运粮草,居然因为下雨就谎报军情,逼得诸葛亮退兵。   这事儿表面是李严失职,实则是蜀汉后勤体系的溃烂——运粮的民夫占了益州壮丁的三成,田里没人种地,粮仓见底时,连刘禅的御膳房都开始省米。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发明了木牛流马,每天只能运两千石粮,勉强够十万大军吃三天。   最要命的是刘禅。诸葛亮五次北伐,每次都要给成都写奏章,说"愿陛下亲贤臣远小人"。可刘禅呢?李严被弹劾流放,他偷偷给李严儿子升官;诸葛亮在前线尿血,他在宫里修新宫殿;姜维后来屯田沓中,刘禅听信黄皓的话,连军报都压半个月。   诸葛亮临终前抓着姜维的手说"阴平要守",不是他神机妙算,是他知道刘禅迟早会撤掉阴平的守军——那么险的山路,正常人谁会走?可邓艾敢赌,因为他知道蜀汉的边防,早被刘禅的荒唐掏空了。   还有个死结:诸葛亮越能干,蜀汉越危险。他总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可刘备留下的荆州派、刘璋的东州派、益州本土士族,三方斗得比北伐还热闹。   马谡是荆州派的嫡系,杀他时诸葛亮哭出血,不是痛惜人才,是怕荆州派寒心。后来提拔的蒋琬费祎都是荆州人,益州士族干脆躺平——反正大官轮不到我们,何苦给你卖命?这种内耗,让诸葛亮的《出师表》成了悲情独白,朝堂上真正支持北伐的,只有他带的那批荆州老臣。   姜维后来在沓中屯田,发现一个残酷现实:蜀汉的战马存栏量,还不如曹操当年的一个骑兵营。诸葛亮活着时,每次北伐都要从南中买马,一匹马的价钱够买二十石粮。   更惨的是兵器,诸葛亮发明的连弩,因为铁矿短缺,只能装备前锋营。有次魏军缴获蜀军的断剑,发现里面掺了一半的熟铁——不是工匠偷懒,是益州的铁矿早就挖光了。   最绝望的是民心。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响应,可等蜀军退走,魏军屠了三郡百姓。第二次北伐路过陈仓,守城的郝昭是太原人,城里八千守军,全是当年跟着曹操打袁绍的老兵。   诸葛亮派人劝降,郝昭在城墙上喊:"我认识你丞相时,他还在隆中种地,现在他想让我背叛家国?"这话像刀扎在诸葛亮心上——中原百姓早就不认汉室了,他们要的是吃饱饭,不是复兴那个消失百年的王朝。   姜维临死前被魏军围住,怀里揣着诸葛亮写的《兵书二十四篇》,书页边角都磨破了。他突然想起二十年前,丞相在汉中给他讲"八阵图",说"用兵如治国,最忌孤木难支"。   现在他终于懂了:诸葛亮不是输给司马懿,是输给了刘备留下的烂摊子,输给了益州贫瘠的土地,输给了那个在宫里玩鸟的皇帝,输给了永远填不满的粮道,输给了中原百姓不再相信的汉室梦。   这不是某个人的败仗,是整个蜀汉从根子上的溃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