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桂忠
据辽宁日报消息,11月3日,辽宁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强调,要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把好政治关、廉洁关,坚决杜绝“带病提拔”。与此同时,“十五五”规划建议亦明确“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的路径。这些强烈信号表明,干部选拔的“指挥棒”正经历深刻变革,“以实干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导向,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中国政治生态,为国家发展注入清朗动能。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选人用人,责任重于泰山。然而,现实中从“火箭式提拔”到“带病上岗”等乱象仍时有发生,严重损害组织威信,侵蚀执政根基。“带病提拔”这一政治“毒瘤”的滋生,根源往往在于选人用人责任的虚置。无论是举荐环节的“人情背书”,考察阶段的“走马观花”,还是“一把手”的“个人点将”,都使得集体负责异化为“集体不负责”,让严密的制度程序形同虚设。天津蓟州某干部通过涂改年龄、伪造学历得以“带病晋升”的案例,正是档案审核环节失守的明证,深刻暴露了“圈子化”“密室化”选人的巨大隐患。
根治此疾,首在以“实干”为镜,照清“带病”假象。实干实绩,是检验干部忠诚、能力与担当的“硬核标尺”。考察干部的“镜头”必须精准聚焦:既看显山露水的“显绩”,更察泽被长远的“潜绩”;既观关键时刻的“一时表现”,更重平凡岗位的“一贯作风”。在辽宁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强凭借“一企一策”的精准服务,成功引进多个百亿级石化产业链项目;在山东诸城,副镇长孙志刚通过“一户一策”的细致工作,成功破解征迁难题。这些攻坚克难的一线实绩,远比华而不实的“汇报唱功”更具说服力。诚如专家所言,“装得了一时,装不了一世”,急难险重任务正是检验干部成色的“试金石”。
树立实干导向,更需以“制度”为刃,彻底斩断“带病”链条。中央《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正持续转化为各地的刚性约束与实践效能。沈阳市推行“任前审核、全程纪实”机制,实行“谁考察、谁负责、谁签字”的终身责任制,已有效阻断多名干部的“带病晋升”路径。鞍山市通过“项目化考核+常态化研判”系统,对开发区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实现了“能者上、庸者下”的精准调控。而“全程纪实”“责任倒查”等制度,如同为“关键少数”套上了“紧箍咒”,倒逼其审慎用权、公正用人。
严管之外,尤需厚爱护航,为实干者撑腰鼓劲,让其心无旁骛。干部敢闯敢试,难免遭遇阻力、承担风险。此时,组织的信任是其最坚实的后盾。营口自贸片区干部王海峰在推进一项制度创新时曾遭质疑,组织部门经深入核实后及时为其澄清正名,最终推动该项创新成果在全省推广。准确运用“三个区分开来”原则,旗帜鲜明地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既严惩违纪违法,也宽容改革探索中的失误,方能有效消除“干多错多、不干不错”的顾虑,充分激发“拼闯干”的活力。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则蔚然成风。”从筑牢档案“防火墙”到深入一线“考察场”,各地的探索共同印证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唯有以实干祛除“沉疴”,政治生态方能风清气正;唯有凭实绩断绝“病根”,干部队伍方能尽锐出战。当“谋官”者无处遁形,转而潜心“谋事”,“官场”真正回归“干事场”,亿万干部的奋斗伟力,必将汇聚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动能。
历史的评判,终将属于那些在时代潮头奋力划桨的实干家!

☆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一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