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常说“厨房三向财走,灶台两处福来”,这句流传千年的俗语,表面看是风水口诀,实则藏着中国人对居住环境的智慧总结。
从夏商周的宫殿到现代商品房,厨房的位置变迁史,
就是一部中国人顺应自然、调和阴阳的生活史。

“厨房三向财走”里的“三向”,指的是南、北、西北三个方位。
这可不是随便拍脑袋的决定,而是古人用几千年居住经验换来的教训。
先说南向。
我国地处北半球,夏季南风盛行,若厨房建在南边,炒菜时的油烟、柴火灰就会顺着南风灌进其他房间。
河南某地考古发现,宋代民居的厨房遗址中,南墙普遍比其他墙面更厚,就是为了阻挡南风。
更关键的是,南方属火,厨房本就是火源,两者叠加容易让屋内温度过高。
古籍《阳宅十书》记载:“南厨火旺,家宅难安”,
说的就是这种“火上加火”的格局会导致家人情绪暴躁,甚至引发口角。

再看北向和西北向。
冬季北风凛冽,西北风更是刺骨。
若厨房在这两个方位,炊烟和油腥会随着寒风倒灌进屋。
陕西周原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上,刻着“灶房在西北,寡妇两眼泪”的警示语。
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发现,3600年前的宫殿厨房特意避开西北角,转而建在东侧。
从五行角度,北方属水,厨房属火,水火相克会破坏家庭气场。
现代科学也印证了这一点:冬季厨房若在北向,室内外温差大,水管易冻裂,食物保存也更困难。

既然三个方位要避开,那厨房该建在哪儿?
答案是东方和东南方。这两个方位的选择,融合了气候、五行和人文的多重考量。
东方被称为“青龙位”,在《礼记》中记载:“东方者春,春之为言蠢也”,象征万物生长的阳气。
商朝甲骨文的“厨”字,左边是“广”(房屋),右边是“尌”(手持工具),
整个字就像在东屋做饭的场景。
陕西周原出土的青铜器上,刻着“东厨司命”的字样,这是最早的灶神记载。
古人认为,东方属木,木生火,厨房的火气能借木势更旺,寓意“红红火火”。
三国时期曹植在《当来时大难》中写“乃置玉樽办东厨”,可见“东厨”在贵族中的地位。

东南方则被称为“财位”。
在阳宅风水中,东南属巽卦,代表风与流通。这里通风好,夏季东南风能吹散厨房的闷热,冬季又避开了西北寒风。
更妙的是,东南方早上能晒到柔和的阳光,既杀菌又不会让食物因暴晒变质。
宁波民间至今保留着“灶台挂锡锭”的习俗,
在东南向的灶台上挂锡纸做的元宝,祈求“五谷丰登”。
这种设计在苏州园林的备弄灶间也能看到:灶口朝东南,墙上挂桃木八卦镜,既调和五行,又形成空间节奏。

厨房方位的讲究,背后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
唐朝时,灶王爷(张单)因休妻穷困而死,玉帝封他为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人间善恶。
这个传说在《酉阳杂俎》里有记载,后来衍生出“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
苏北农村至今保留着接灶神的习俗:大年三十晚上在锅里放块豆腐,寓意“灶王爷看到穷,来年多照应”。
这些习俗看似迷信,实则是古人对“善有善报”的朴素信仰。
现代科技虽然改变了厨房形态(从柴火灶到燃气灶,从土坯房到商品房),
但老祖宗的智慧依然有用。
比如,现在设计师建议用U型布局,三面靠墙形成环抱之势,既节省空间又能聚财;
色彩上选择黄色或米色(属土),能生旺金气,弥补开放式厨房的漏财缺陷。
就连刀具收进柜子、灶台不对窗这些细节,也暗合“凶器不外露”“穿堂风不散福”的古训。

如今,我们住在高楼大厦里,厨房位置或许没法自由选择,但老祖宗的智慧依然能指导生活。
比如,避免灶台正对窗户(可加玻璃隔断),刀具收进抽屉,选择暖色调墙面……
这些细节不是迷信,而是让生活更舒适的“小心机”。
就像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写的:
“厨房是一个家庭的心脏,心脏跳动得有力,全家才有生气。”
下次装修时,不妨听听老祖宗的话。毕竟,一个舒服的厨房,才是家最好的模样。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