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11日这个阳光正好的日子里,我一头扎进了山西晋城那深厚的历史怀抱中。这一天,我的足迹留在了府城关帝庙和小南村二仙庙,每一处细节都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沉浸在古人巧夺天工的技艺里,久久无法自拔。


府城关帝庙的滚龙透花柱,那简直是石与龙的灵魂共舞。柱上的龙身蜿蜒盘旋,鳞片在日光下仿佛泛着冷光,龙须好似在风中微微颤动,仿佛下一秒就要破壁而出,腾云而去。凑近细看,龙的每一处纹理、每一个表情都栩栩如生,雕刻师傅似乎将自己的精气神都注入其中。再瞧那三义殿前的人物石柱,郭子仪拜寿的热闹场景、瓦岗寨群雄的豪迈义气,都被细腻地刻画在这一方石头天地里。那些不足半尺的人物,眉眼清晰、衣饰灵动,我仿佛能听见他们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


小南村二仙庙的宋代“天宫楼阁”小木作神龛更是让我惊掉了下巴。走进正殿,抬头望去,那神龛就像一座微缩的梦幻宫殿,精巧得不像话。无数个大小不一的木构件,严丝合缝地拼接在一起,每一处榫卯都像是岁月留下的神秘密码。桥上殿宇的斗拱层层叠叠,繁复而华丽,最高等级的八铺作斗拱在这儿一展风采。主龛、附龛、凌空廊桥相互交织,真可谓是“庙上有桥,桥上有庙”,让人不禁感叹,宋代匠人究竟怀揣着怎样的浪漫与执着,才能创造出这般鬼斧神工之作。还有殿内的宋代彩塑,虽然历经岁月洗礼,但那股子雅致的韵味却丝毫未减。二仙金妆塑像端坐其中,身旁的侍女们面容温婉、体态婀娜,眉眼间的神情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点点滴滴,每一尊都像是有血有肉的真人。


本想着看完这两处就打道回府,可心中总有一丝意犹未尽。想起上次因时间紧迫,与青莲寺下寺擦肩而过,心中难免有些遗憾。如今时间尚早,实在舍不得就这样离去。站在小南村二仙庙门口,阳光洒在身上,微风轻轻拂过,我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冲动,临时决定前往陵川西溪二仙庙,开启这场说走就走的后半程。


一路导航,我来到了陵川县城。正值中午,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了起来。入乡随俗,我走进一家小店,点了当地特色的炒小米和牛肉丸子砂锅。炒小米金黄油亮,颗粒饱满,入口带着谷物特有的香甜,那是土地给予的醇厚馈赠。牛肉丸子砂锅一端上桌,热气腾腾,香气扑鼻,可一尝才发现,这炸制的丸子嚼劲十足,对我来说,口感有些过于紧实,不太习惯。不过,这独特的味道也算是旅途中别样的体验。


吃饱喝足,便朝着县城内的崇安寺走去。远远地,就望见一座高台之上,二层三重檐歇山顶的山门格外惹眼,彩色琉璃屋脊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仿佛是在向世人宣告它的不凡。一想到相传后赵开国皇帝石勒的陵墓或许就在这里,心中的好奇与期待愈发强烈。


走进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宋代的青石门框,岁月的痕迹在它身上留下了斑驳的印记。门前的两头石狮,一头破损严重,可依稀还能看出曾经的威严;另一头虽断臂,却身姿挺拔,昂首而立,那姿态像是随时准备振翅高飞,奔赴未知的远方。


沿着中轴线往里走,大雄宝殿前,两棵亿年前的木桩化石静静伫立,像是两位沉默的守望者,见证了无数个春夏秋冬,也见证了崇安寺的兴衰变迁。走进大雄宝殿,殿内庄严肃穆,佛像慈悲的目光洒向每一个角落。再往后,石佛殿的石刻令人驻足。一佛二弟子,两侧二菩萨,那是隋唐遗物,虽然历经风雨侵蚀,但线条依旧流畅,神韵不减当年。佛像的面容圆润丰满,眼神宁静祥和,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繁荣与昌盛。


在崇安寺里漫步,每一块砖石、每一处建筑,都像是一部生动的史书。这里没有熙熙攘攘的游客,我可以尽情地与历史对话,感受岁月沉淀下来的宁静与厚重。站在山门前,回望整座寺庙,心中满是感慨。这一天的旅程,就像一场奇妙的穿越,从府城关帝庙的威严石柱,到小南村二仙庙的精巧神龛,再到崇安寺的历史沉淀,每一处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山西的古建,不仅仅是建筑,更是活着的历史,是古人智慧与精神的延续,等待着更多的人去发现、去聆听它们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