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的高铁有三个站:西站、东站和北站,北站分两个广场,北广场和南广场。北站的名字最拗口,轻轨里经常喊:重庆北站北广场和重庆北站南广场。到现在为止,我乘高铁,也有些分不清楚。
北站在渝北,西站在沙坪坝,东站在南岸茶园。我家到北站最近,西站和东站远。以前我不明白,为什么站点要这么修,后来发现,如果到北京、湖南、上海等地,东站最快,四五个小时能到,到贵州和云南,西站最快,去四川和西安,北站最快。简单来说,重庆的布局,不是为一个市民的便捷考虑,而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人,不同行程所做的综合考量。
重庆东站今年修好,我没去过,北站最频繁,我回四川的次数多。西站也不多,唯一的两次是旅行,到底的地方是:云南和贵州。
我家乘车到西站,大约半个小时,西站到贵州遵义,一个多小时。我和媳妇儿还没领证时,去遵义旅行,我是个慢性子的人,提前十多分钟到西站,进去后直奔检票口。媳妇儿为此给我安上了「摸摸」(做事慢,拖沓)的外号。
重庆到贵州不是第一次,我以前去过贵阳、安顺,大多独自一人,两人行,还是第一次。
遵义在我的印象里,始终和红色有关,它的名气在历史课里,已经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这城市给我一种刻板印象:没什么好玩的。
到遵义站,运气不错,没下雨,天朗气清。我俩坐车到酒店,放好行李,看时间,差不多中午,准备去找吃的,问酒店的服务员,她推荐我们去捞沙巷,「那地方距遵义会馆不远,吃完可以走过去转转,」她说。我俩出门坐网约车,十几分钟后,到达目的地。
捞沙巷真是条巷子,外面是重新打造的古建筑,和磁器口、洪崖洞的建筑有些像,唯一不同的是:路是平的。
我俩往巷子里走,进来才发现,这里是美食天堂。贵州最出名的应该是茅台、老干妈这些品牌,美食最出名的应该是:羊肉粉。我吃过无数的羊肉粉,大多在重庆,至于贵州哪里好吃,真说不上来。
沿着巷子里走,发现这真是条小吃街,最特别的应该是臊子,和重庆的臊子不同,贵州的臊子颗粒大,干、脆,可以当做小吃。重庆的臊子是小面的调料,细碎,浸泡在油中,吃面食,老板会舀一勺,均匀铺在面上作为调料,面吃完,臊子已无迹可寻。
我俩沿着小吃街走,这样想吃,那样想尝,选来选去,最后我媳妇儿决定:不吃,吃午饭要紧。于是,我俩找了家烙锅店,坐在店外的桌上点菜。
烙锅应该是贵州最奇特的吃法,从锅的外形看,有点儿像北方的火锅,不过是凸出来。锅分两层,中间可以放碗,里面是蘸料,外面用来烤肉菜。也有的锅里外都是烤肉和菜,单独将调料作为碗盘。无论怎么变,烙锅始终有两层,如同烤肉。
贵州的味道和重庆有些像,不同点在于,贵州以辣为主,我没吃过特别辣的食物,只敢尝试微辣,我俩点了很多菜,最后吃到撑,勉强吃完,站起来晃悠悠地朝前走。
这是我俩在遵义吃的第一顿饭,也是来这里的初印象,似乎和课本中讲的有很大的不同,多了些烟火气,少了些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