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为何千年以来平定巴蜀的将领多难善终?南宋学者洪迈通过梳理千年历史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规律:凡是带兵平定巴蜀地区的将领,大多没有好下场,其结局或死或贬,或诛及本身,或殃及后裔,鲜得善终。
自从川蜀与中原通路后,那些在此地试图割据自立的枭雄。往往到了第二代便迅速衰败;从中原带兵攻打蜀地的将领,虽然最后能够取得成功,但是他们的人生结局却非常悲惨凄凉。
1.豪格

豪格的一生是悲惨的,是懦弱的,要不然他怎么可能在优势尽在的情况下却与皇位失之交臂(八旗中有五旗支持或偏向豪格)。如果他能有多尔衮那样的魄力,他早就荣登大宝了。在皇位的斗争中败下阵来后,他便逐渐受到多尔衮的排斥。因此在农民军士气高涨之时,多尔衮派豪格前去征讨,看似是对他的重用,实则是多尔衮的一石二鸟之际,想要借张献忠的力量来打压豪格。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他统帅大军马不停蹄直扑张献忠大营,在刘进忠引导下发现张献忠的身影后,豪格引弓一箭射去,张献忠中箭而亡。大西军群龙无首,一时全军大乱,豪格趁机一举平定四川。
多尔衮见此计没有除掉豪格也是十分气愤,为了除掉自己的这个政敌,他只能强行给豪格按了一个罪名,将其下入大狱,两个月后便惨死狱中,要知道这距离他凯旋回京仅仅过去了三个月。
2.傅友德、廖永忠

他们两人是明朝初年最耀眼的将星,傅友德率领步骑从秦陇南下,廖永忠率领的水师直达瞿塘关,仅用半年时间就平定四川,创造了军事上奇迹。朱元璋为了完成大明朝的统一,在建立明朝后便将矛头直指盘踞四川的明夏政权,因此派出大军征讨。
两人怎么也想不到会是被朱元璋处死的结局,廖永忠因为“僭用龙凤”的罪名被处死,对于开国大将而言,这显然是借口。傅友德的结局更为惨烈,朱元璋让他亲手处死自己的儿子,而后自刎而死。在朱元璋手底下当官还是有巨大的风险的,但是也是有一定的道理。廖永忠公开结党营私,这是朱元璋极为反感的。傅友德则是十分骁勇,时人称其仅次于常遇春,这对皇权是极大的威胁。
3.汪德臣
他出身将门世家,在跟随父亲投降蒙古后,因为出色的战力很快走到了统治者的面前。他先后统军两次攻入四川,一直打到忠州、涪州一带(今重庆忠县、涪陵),深入四川,21岁便坐到了大帅的位置,可谓是少年显才。可是在后续攻打钓鱼城的时候,他遭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挫败。钓鱼城是南宋在四川的重要防御据点,他在进攻中被飞石击中,最终不治而亡。
4.王全斌、崔彦进
谁能想到仅仅一个月的时间,王全斌与副将崔彦带领北宋大军灭亡了立国三十年的后蜀政权。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下定决心扫平后蜀,于是任命王全斌为西川行营凤州路都部署,统帅大军进攻后蜀。他率军势如破竹,一举攻破剑门,蜀军主帅王昭远被擒获。孟昶见大势已去,只得上表投降。
“天府之国”的富庶(后蜀积累数十年的财富)让将士们眼花缭乱,王全斌纵容部下在成都城内烧杀抢掠,强夺民财,掳掠妇女,尽情掳掠四川的资源。然而王全斌不单单如此,他竟然肆意克扣士兵们的粮饷,最终引发兵变。让刚刚收复的四川,瞬间又全民兵变(后蜀文州刺史全师雄为主),整个四川几乎全部失控。北宋朝廷不得不再次派出大军平定,经过两年的苦战才被平定。
王全斌、崔彦进两人回京后,铺天盖地而来的诉状来到了京城,皇帝迫于当时的民愤,只得将他们贬官处理。王全斌在伐蜀之前,轻财重士,可是在进蜀之后却变的贪婪残暴,在入成都后面对铺天盖地的诱惑最终迷失了自我。
5.李继岌、郭崇韬、康延孝
李继岌、郭崇韬、康延孝三人是灭亡前蜀的核心人物,三人在灭亡前蜀后,皆不得善终。后唐庄宗李存勖为了完成霸业决定派出大军灭亡前蜀,阵容相当豪华,为了锻炼儿子,他以李继岌为都统,宰相郭崇韬为副手(实际统军者),康延孝作为前锋指挥官。大军所向披靡,从出师到攻占成都,仅仅七十天的时间便完成了这一壮举。
灭蜀成功后,内部矛盾逐渐展现,郭崇韬因为灭蜀之功,声名显赫,然而作为实际统帅者魏王李继岌却门可罗雀,这引发了宦官们不满,他们大肆诋毁郭崇韬,说他有不臣之心,在宦官的怂恿之下,半信半疑的李继岌把郭崇韬处死。
面对郭崇韬的惨死,作为平蜀主要战将的康延孝十分恐慌,他害怕自己也会受到贵族集团的清算,于是果断带兵反叛,自称西川节度使,可是很快平叛,后被赐死。仅仅一个月后,李嗣源已经带兵攻入洛阳,庄宗死。李继岌自知命运使然,无力抵抗势力强大的李嗣源,于是让侍从李环缢杀自己。
6.岑彭、来歙

来歙作为皇亲国戚,为东汉的建立立下了不朽战功。刘秀发动伐蜀大战后,他作为北路汉军主帅,率军从关中出发直指汉中。公孙述面对虎视眈眈的大军,自知硬抗肯定是打不过,于是派出刺客将其刺成重伤,最终重伤而亡。
岑彭率领的南路水师同样战绩彪炳,他统帅庞大水师沿长江西进,蜀军防线土崩瓦解,直抵巴蜀门户江关。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公孙述再次派出刺客,潜入岑彭大营将其刺杀。
7.尉迟迥
尉迟迥能够有后来的成功,完全得益于宇文泰的培养。年仅29岁便升任骠骑大将军,33岁便升任尚书左仆射,由此成为西魏核心人物。武陵王萧纪在蜀地自立为帝后,引发梁朝动乱,西魏受到梁朝委托,派出大军征伐萧纪,担任此次重任的便是尉迟迥。
尉迟迥统帅大军进攻蜀地,各地闻讯纷纷献城投降,兵锋直指成都,最终成功攻克。然而随着北周权力更迭之时,他不满意杨坚的专权,于是决定起兵反杨。杨坚只得派出大军征讨,尉迟迥败退后,最后选择自杀殉国。
8.朱龄石
刘裕能够将伐蜀大任教给他,足见他的能力出众,要知道当时能征善战的将领多如牛毛,然而却任命资历尚浅的朱龄石为伐蜀主帅,足见刘裕识人能力非常高,当然这一举动也让朝野哗然。此前朱龄石并无独当一面的经验,这么一次重要的战争,让其统帅千军万马,让人十分怀疑他能不能胜任。
当然此次行动让朱龄石压力非常大,成则功成名就,败则永无翻身之地。他统帅大军从江陵出发,一路西行,最终仅用一年的时间,便成功攻克谯蜀政权。朱龄石凭借这一战功,成功达到了人生的顶点。可惜好景不长,为抵御胡夏皇帝赫连勃勃大举南侵,朱龄石连连败退,最终战败被俘,后被杀害。
9.桓温

桓温虽然三次北伐功败垂成,未能如愿加九锡,但是这种魄力还是值得人去学习的。其实他在剿灭成汉政权时,没有获得朝廷的支持。因为当时成汉政权已经十分败落,国主整日花天酒地,没有任何作为,桓温瞅准这一绝佳的机会。没有征得朝廷的同意就统帅大军直扑成都,成汉政权反应不及时,节节败退,立国近半个世纪的成汉政权,最终被攻克。
桓温在平蜀后未能急流勇退,反而继续追求更高功名,第三次北伐失败后,仅仅三年的时间便匆匆离世,到死都没有加九锡成功。
10.钟会、邓艾、卫瓘、胡烈

钟会、邓艾、卫瓘、胡烈四人通力协作之下,灭掉了刘皇叔辛苦建立的蜀汉政权。然而成功后的四人,都有点得意忘形,两位灭蜀主帅,一个功成身死,一个谋反被诛。邓艾则是在成功后,烦了一系列政治错误,以至于让钟会抓到把柄,被压入大牢再也没有出来。其实在钟会谋反失败被杀后,邓艾本有生还的可能,但是当时参与批捕邓艾的卫瓘担心邓艾出来后报复,于是强行将其杀死。
钟会的悲剧则是在灭蜀后,欲望过度膨胀,他看到了自立为王的机会,加之自己手握几十万大军,这种机会可遇而不可求。可是他高估了自己的统帅能力,他手下的将士们真正为他赴死的没有几人。
这场斗争最大的赢家是卫瓘,他的仕途一帆风顺,最终成为西晋的开国功臣。八王之乱期间,他因得罪皇后贾南风,最终被处死。
胡烈则是在交战鲜卑秃发树机能时,力战而亡,其子则是在八王之乱时被杀害。
能够攻入四川的将领,都是军事天才,多是才华出众、个性鲜明之辈,毕竟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果成功了,那便是颇天战功,必然功高震主,加上手握重兵,当然会引起皇帝猜疑,这是历代取蜀名将难善终的根本原因。
喜欢我,请“点赞”+“评论”哦,我们不见不散,欢迎来我主页观看更多精彩内容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