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04 年秋,晋阳城外尘土飞扬,数十万大军列阵如林,刀枪映着寒日闪闪发亮。城楼上,汉王杨谅按剑而立,望着城下单人独骑的使者,眼神里满是杀意 —— 这人竟带着父皇的玺书,要他入朝觐见新君杨广。
这便是杨谅谋反的开端,一场差点撕裂隋朝的内战,全因这位使者的出现迎来转机。
事情得从隋文帝杨坚的五个儿子说起。杨坚和独孤皇后的五个嫡子中,杨谅排行老五,最得父皇宠爱。开皇十七年,他被封为并州总管,手握太行山以东五十二州的军政大权,甚至能 “便宜行事,不拘律令”,简直是北方的土皇帝。
可这份宠爱随着太子杨勇被废埋下隐患。杨广设计扳倒大哥后,又陷害四哥蜀王杨秀入狱,二哥秦王杨俊早因奢侈病死,五个兄弟只剩杨谅和杨广在世。看着兄长们非死即囚,杨谅深知下一个就是自己,暗中借着防备突厥的名义修兵买马,囤积粮草。
仁寿四年,隋文帝离奇驾崩,杨广火速即位,第一时间派车骑将军屈突通持玺书北上晋阳。谁也没想到,这封玺书成了点燃火药桶的火星 —— 杨谅和父皇早有密约:凡召他入朝的玺书,必在 “敕” 字旁加一点为验。如今眼前的玺书干干净净,哪有什么暗号?
“杨广弑父篡位,还敢伪造玺书骗我!” 杨谅怒摔玺书,当即下令囚禁劝谏的司马皇甫诞,打着 “清君侧、诛杨素” 的旗号起兵反叛。短短十日,河北、山西各州响应,数十万大军集结晋阳,矛头直指长安。
消息传到长安,杨广朝堂上一片哗然。有大臣主张立刻派杨素率军镇压,可刚经历文帝驾崩的动荡,一旦开战,北方各州必然生灵涂炭。就在这时,屈突通挺身而出:“臣愿再持玺书前往,劝降汉王!”
满朝文武无不震惊。此时杨谅已公开谋反,前去招降无异于羊入虎口。可屈突通心意已决,他带着那封引发争议的玺书,只带两名侍从便踏上北上之路。有人问他怕不怕,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只说:“若能止戈,死而无憾。”
抵达晋阳城下时,杨谅根本不给他开城门的机会。城楼上乱箭齐发,屈突通勒住马缰,高声喊道:“汉王难道不愿见父皇手书吗?即便不愿入朝,也该听我把话说完!”
杨谅终究心里有鬼,既想拿到 “父皇伪诏” 的证据,又想看看这使者耍什么花招,最终下令开城,却在大堂内布满刀斧手。
“这玺书是假的!” 刚进大堂,杨谅就拍案而起,指着屈突通的鼻子怒斥,“父皇与我有约,‘敕’字加一点才是真诏,你敢说不是杨广伪造的?”
屈突通面不改色,上前一步展开玺书:“汉王请细看,这玺印是先帝御用之物,印泥尚存新痕,绝非伪造。至于‘敕’字无点,臣倒要问一句 —— 先帝病重之时,连执笔都困难,何来力气加那一点?”
这话戳中了杨谅的疑虑。他盯着玺印半天,确实是父皇的印记没错。可转念一想,又冷笑道:“杨广连父皇都敢害,伪造个玺印算什么?你不过是他的走狗!”
刀斧手们立刻上前一步,钢刀架在了屈突通脖子上。侍从吓得浑身发抖,可屈突通依旧挺直腰杆:“汉王起兵号称‘清君侧’,可如今却要杀持诏使者。传出去,天下人只会说你借清君侧之名谋夺皇位!”
他话锋一转,声音陡然提高:“你手握数十万大军,可将士家属多在关西。一旦开战,他们是帮你打长安,还是惦记家里的妻儿?杨素大军已在半路,真要打起来,你赢的胜算有几分?”
这番话像重锤砸在杨谅心上。他想起自己刚起兵时,谋士裴文安劝他直取蒲津、速攻长安,可他临阵退缩,错失了最佳战机。如今屈突通点破军中隐患,让他顿时犹豫起来。
屈突通见杨谅神色松动,趁热打铁:“先帝在位时,最看重兄弟和睦。如今陛下虽即位,却念及手足之情,不愿刀兵相见。若汉王罢兵,臣愿担保你的性命,仍可镇守一方;若执意谋反,他日城破之日,悔之晚矣!”
他说着,将玺书放在案上:“这封诏书,臣带来了;陛下的心意,臣传到了。汉王如何抉择,关乎数十万将士的性命,也关乎大隋的安危。”
杨谅盯着玺书沉默了整整一个时辰。堂下的刀斧手早已汗流浃背,屈突通却始终神色平静。最终,杨谅长叹一声:“罢了,孤信你一次。”
他虽未立刻罢兵,却同意让屈突通安全返回长安,还派使者随其入京谈判。这一拖延,给了杨广调兵遣将的时间,也让杨谅军中的动摇情绪蔓延 —— 将士们本就不愿与朝廷为敌,如今见汉王犹豫,纷纷开始逃亡。
屈突通回京后,立刻向杨广献策:一面派杨素率四万大军进驻蒲津,击溃杨谅的前锋部队;一面继续派使者劝降叛军将领。杨谅本就优柔寡断,见前锋战败、部下倒戈,顿时慌了手脚。
在蒿泽与杨素对峙时,天降大雨,杨谅不听部下 “趁敌疲惫反击” 的劝谏,执意退兵清源,士气彻底崩溃。杨素趁机发动猛攻,一战歼灭叛军一万八千人。走投无路的杨谅最终退守晋阳,在重围中开城投降。
这场震动天下的叛乱,仅持续月余便告平息。群臣请求处死杨谅,杨广虽恨他谋反,却碍于 “兄弟之情” 将其废为庶人,囚禁至死。而那些被牵连的二十余万家吏民,因内战未大规模爆发,大多得以保全。
事后有人问屈突通:“当时刀架在脖子上,你真不怕死?” 他望着长安的方向答道:“我怕的不是死,是辜负先帝托付,看着百姓陷入战乱。”
正是这位使者的胆识与智慧,在关键时刻稳住了局势,让隋朝避免了开国以来最大的内战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