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周瑜死亡之谜终于揭晓!并非被诸葛亮气死,死得很冤枉

一提起周瑜,估计十个人里有九个会想到“既生瑜,何生亮”这句憋屈话,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他被诸葛亮三气之下口吐鲜血、一命呜呼的

一提起周瑜,估计十个人里有九个会想到“既生瑜,何生亮”这句憋屈话,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他被诸葛亮三气之下口吐鲜血、一命呜呼的画面。可你要是真信了《三国演义》这说法,那可就被罗贯中骗得够惨了。要知道,历史上的周瑜不仅不是小心眼的“气包”,反倒是三国时期妥妥的人生赢家——地位高、本事大、老婆美,诸葛亮在他面前,那时候还只是个“小透明”。这样的周瑜,怎么可能被诸葛亮气死?他的真实死因,说起来既让人唏嘘,又透着股无奈。

先说说《三国演义》是怎么“黑”周瑜的。罗贯中为了捧诸葛亮这个主角,硬是把周瑜写成了嫉贤妒能的反面教材:先是“草船借箭”被诸葛亮戏耍,再是“借东风”眼睁睁看着人家抢功劳,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被气得伤口崩裂,临死前还喊着诸葛亮的名字咽气。可这些情节,全是罗贯中编的!正史里压根没这回事,甚至连诸葛亮和周瑜正面交锋的记录都少得可怜。当时的情况是,周瑜在东吴是“股东级”的大人物,而诸葛亮在刘备那儿,还只是个负责后勤的“打工仔”,俩人根本不在一个赛道上,周瑜犯得着跟他置气吗?

咱先掰扯掰扯周瑜在东吴的分量。他和孙策是发小,俩人好到穿一条裤子,孙策刚起兵的时候,周瑜直接带着自家的兵马、粮草去投奔,这可不是简单的“入职”,妥妥的“带资入股”。孙策能平定江东,周瑜是头号功臣,说他是东吴的“二老板”都不为过。后来孙策去世,孙权年纪小、威望低,朝堂上一片混乱,又是周瑜亲自站台,握着孙权的手说“臣愿肝脑涂地”,才把局面稳住。那时候孙权见了周瑜,都得恭恭敬敬喊一声“周郎”,东吴的军队指挥权、战略决策权,大半都在周瑜手里。

再看诸葛亮,他跟着刘备的时候,刘备还在四处漂泊,连块正经的地盘都没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诸葛亮的工作都是“调其赋税,以充军实”,说白了就是管后勤、收粮草,地位远在关羽、张飞之下。就算后来刘备入蜀,诸葛亮的谋士地位也排在法正、庞统后面。刘备打汉中的时候,全靠法正出谋划策,诸葛亮还是在后方搞后勤;后来关羽丢了荆州,诸葛亮自己都说“若法孝直在,必能制主上东行”,意思是法正要是活着,肯定能拦住刘备伐吴,这话里的意思再明显不过——法正的话语权比他大得多。

单论本事,周瑜更是甩了当时的诸葛亮几条街。赤壁之战大家都知道吧?这可是改变三国格局的关键战役,指挥者正是周瑜。当时曹操带着八十万大军(实际二十多万)压境,孙权手下的大臣全吓得劝他投降,只有周瑜站出来,一条条分析曹操的弱点: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水土不服、粮草不足,还力劝孙权“与曹操一战,必破之”。最后周瑜巧用苦肉计、连环计,一把火把曹操的战船烧得精光,以少胜多打赢了这场仗。要知道,在古代没有无线电的情况下,指挥几万大军打这么一场复杂的水战,这份军事才能,整个三国都没几个人能比。

反观诸葛亮,他一辈子最擅长的是内政和后勤,带兵打仗的本事其实很一般。后来他几次北伐,要么因为粮草不够退兵,要么因为错用马谡丢了街亭,折腾了好几年也没拿下中原。更有意思的是,周瑜不光能带兵、能谋划,还是个风度翩翩的才子,史书说他“长壮有姿貌”,也就是又高又帅,而且精通音律,就算喝多了酒,只要琴弦弹错一个音,他都能听出来,还会回头看弹琴的人,这就是“曲有误,周郎顾”的由来。这样一个文武双全、颜值在线的人,身边还有小乔这样的美女做妻子,人生简直顺风顺水,他有什么理由去嫉妒一个当时还没名气的诸葛亮?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不是被气死的,周瑜到底是怎么死的?答案藏在《三国志·周瑜传》里,里面只简单写了一句“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结合其他史料分析,周瑜的死因其实是“积劳成疾+旧伤复发”。赤壁之战后,周瑜又马不停蹄地去攻打南郡,和曹操的大将曹仁对峙了一年多。南郡之战打得异常惨烈,周瑜亲自上战场督战,被曹仁的士兵用箭射中了肋骨,伤势很重,虽然经过治疗保住了命,但也留下了病根。

可周瑜压根没机会好好养伤。拿下南郡后,他又向孙权提出了“取蜀灭张鲁”的战略,打算趁着曹操元气大伤,一举拿下益州,扩大东吴的地盘。孙权批准后,周瑜立刻整顿军队,带着兵马从江陵出发,往益州方向赶。那时候正是江南的雨季,道路泥泞难走,军队行军速度慢,周瑜本来就有旧伤,加上连日操劳、饮食不规律,身体彻底扛不住了。走到巴丘的时候,周瑜突然发病,高烧不退,军医想尽了办法也没能留住他,最终年仅36岁就去世了。

说起来,周瑜的死跟孙权也有点关系。孙策去世后,孙权把东吴的军政大权都压在了周瑜身上,对内要稳定朝堂,对外要领兵打仗,还要帮孙权规划战略方向,简直是“东吴第一打工人”,比生产队的驴还累。赤壁之战、南郡之战,他一场没落全冲在前面,旧伤没好又接着干,身体怎么可能吃得消?反观诸葛亮,他是到了刘备去世后才被委以重任,那时候他都四十多岁了,而周瑜36岁就已经扛了十几年的重担,硬生生把自己熬垮了。

更让人觉得可惜的是,周瑜去世前,还在为东吴的未来谋划。他写给孙权的最后一封信里,还在推荐鲁肃接替自己的位置,叮嘱孙权“先取蜀,再联马超,共抗曹操”,字字句句都是为了东吴的基业。这样一位忠心耿耿、才华横溢的名将,没能死在战场上,反倒因为积劳成疾死在行军路上,确实够冤枉的。可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硬是把他写成了小心眼的“气死鬼”,这一黑就是几百年。

现在再回头看,周瑜和诸葛亮其实是两种不同的人才:周瑜是能上马打仗、能运筹帷幄的“帅才”,诸葛亮是能安邦定国、能管理后勤的“相才”。俩人没有所谓的“瑜亮之争”,甚至可能都没见过几次面。周瑜的死,是三国时期的一大损失,要是他能多活十几年,说不定东吴真能拿下益州,三国的格局都得改写。而那些说他被诸葛亮气死的说法,不过是小说里的戏码,当不得真。历史就是这样,有时候真相往往比演义更平淡,却也更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