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史上太子之位最稳的人,明朝的朱标算是一个。
朱标是嫡长子,母亲是马皇后,其他弟弟也很服他,满朝的文武都向着他。
就这些BUFF叠满的朱标,他爹朱元璋还是动过换人的念头。
这是为什么呢?是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之间的感情出问题了?还是朱标的能力不够?
都不是。其实是父子之间双方的路线问题,也就是大明帝国这个新王朝,到底该往哪走。

首先,朱元璋信奉的是法家的“霸道”,朱标想推行的是儒家的“王道”。
作为从尸山血海打出来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相信严刑峻法,认为只有杀一儆百,才能让人畏惧。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搞特务统治,监视百官;他惩治贪官,动不动就拨皮实草。仁慈在他那里,是奢侈品。
而朱标呢?他可是从小就在宋濂这些大儒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明史》说他“为人友爱”,弟弟们犯了错,他总是站出来求情。有人告发晋王图谋不轨,朱标哭着帮弟弟求饶,朱元璋才消了气。并且朱标对他父亲朱元璋的一些做法不认可,甚至直接批评他爹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
朱标认为朱元璋杀人过甚,主张宽仁治国、休养生息。
朱元璋认为儿子是是妇人之仁,不利于维护皇权的绝对威严。

最能说明问题的,莫过于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虽然那个时候朱标已死,但是可以反推朱元璋的政治逻辑。
那年科举,录取的52个进士都是南方人。北方学子就不干了,集体闹事。
朱元璋居然直接处死主考官白信蹈、张信等人,并亲自策问,录取了61名北方人。真的是考官因为舞弊而被处死的?大概率不是。
朱元璋看到了大局,那时北方刚平定,人心不稳。而南方文官集团,也是太子朱标的基本盘,已经在无意中形成了对北方士子的地域排斥。
如果科举这个上升渠道被南方人垄断,北方士子还有什么盼头?会不会加剧南北分裂?
一旦南北“不平衡”,会动摇帝国的统治根基。朱元璋杀考官,也是为了敲打与太子理念相近的“宽仁”派官僚集团,同时也告诉所有人:在朱元璋这里,政治正确高于考试公平。什么文人共识,统统都不值得一提。
可如果朱标那时还活着,一定会反对朱元璋这种酷烈的做法。并认为不能因为地域平衡就乱杀考官。这就是他们父子之间最根本的分歧:朱元璋要的是绝对控制,朱标要的是程序正义。

除了路线的分歧,关键是朱元璋也不是没有太子的备选之人。
比如朱棣,就是朱元璋的备选太子。因为朱棣很像他。《明史·成祖本纪》记载朱棣:“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朱棣长期镇守北平,在和蒙古人作战表现出了优秀的军事才能,这一点更像朱元璋。而朱标,则更偏向文治。
试想,一个能征善战,有杰出才能的儿子,对朱元璋而言还是很重要的。毕竟当时的北元还是心腹大患,这个更像他的朱棣,是不是更适合守住他的江山?
朱元璋一定动过换太子的念头,所以他去找大明第一谋士刘伯温试探口风。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朱元璋曾欲更换太子,询问刘伯温的意见。
刘伯温回答:“太子仁明,孝友天下归心,且制度已定,何可轻改?”
这句话说得很厉害。前半句,刘伯温夸朱标,后半句才是重点,因为“制度已定”。
换句话说,这规矩都是你朱元璋定的,现在你自己要破坏规矩,这其中的后果你有想过吗?因为贸然更换储君,会动摇国本,引发比“宽仁”政策更大的政治灾难。

那朱元璋换太子的念头为何最终只是“一闪而过”?
第一,朱标不是一个人。他背后的是整个文官集团,是淮西勋贵,是浙江文人。废太子意味着对整个利益集团的开战,可能引发政治地震,这是刚刚立国的明朝无法承受的。
第二,朱标名分太正了。他是嫡长子,而嫡长子继承,这是祖制。朱元璋自己定的规矩,自己先破坏?另外他深受文武百官和弟弟们的爱戴,人心所向,并且朱标处理政务谨慎得体,并无过失。废除太子,于法、于理、于情都不容。
第三,尽管父子在治国上有分歧,但朱元璋对朱标,是倾注了心血的。朱元璋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老朱家的江山稳固,当他意识到更换太子带来的风险远大于收益时,便立刻放弃了这一想法。

可朱标天不假年,新的帝国继承人朱允炆,继承了朱标的宽仁,但却远远没有朱标的能力和威望。最后还是被朱棣造反夺了天下。
如果朱标还活着,朱元璋或许就不需要诛杀那么多开国功臣了,一个名正言顺的皇帝和受到大多数官员拥护的太子,任何有野心的藩王都只能老老实实起来。
当然最后,我们知道朱元璋在内心深处,是曾经有那么一瞬间起过换太子的念头,不是因为他不爱太子朱标、他爱这个儿子,但他更爱自己打下来的大明江山。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