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上班久了才明白:用退休的心态去工作,才是职场最好的活法

文丨沈理分类丨职场方法论沈理职谈原创作品上周参加老领导的退休聚餐,饭局上坐满了同事,敬酒的人排着队说 “领导保重”“以后

文丨沈理

分类丨职场方法论

沈理职谈原创作品

上周参加老领导的退休聚餐,饭局上坐满了同事,敬酒的人排着队说 “领导保重”“以后常联系”。

老领导几杯酒下肚后眼睛有点红,却没说半句官话,只端着杯子叹:“以前总跟你们抢项目、争资源,为了季度考核跟上面据理力争,觉得自己是单位离不了的顶梁柱。昨天临走才发现过往的荣誉都已经烟消云散,反倒是父亲节女儿给我写的‘爸爸总在加班’的作文,我还没来得及好好看看。”这话让热闹的包间瞬间安静了很多,都是有家有口的人,大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现在这么拼命,原来我们都在重复着老领导当年的轨迹,把工作当成了全部,却忘了站在终点回望时,真正重要的从来不是这些。——写在前边的感悟

第一、为什么说养成“退休的心态”是每个职场人的必修课呢?

说起来职场心态的变化,我不禁想起十年前的自己:那时我也曾为工作中的每一句评价而焦虑,为每一次晋升机会而辗转反侧。直到后来经历了许多事情,才慢慢领悟到一个道理:用退休后的心态工作,反而是种大智慧。

这个“退休心态”,不少人会误以为是躺平、混日子。恰恰相反,我所理解的退休心态,是经历过岁月沉淀后形成的一种通透与从容——知道自己为何而工作,明白工作的边界在哪里,懂得在付出与自我之间找到平衡。工作久了才明白:真正聪明的职场人,早就在用退休思维工作——不贪恋权力、不纠结输赢、不透支生命,反而走得更稳更远。

我见过太多年轻人,包括当年的自己,初入职场时总怀着一股不切实际的幻想:只要我足够努力,就一定能获得相应回报。于是我们拼命加班,主动承揽额外工作,对每个项目都倾注全部心血,对每个评价都看得无比重要。

但是,这种全情投入最初确实会带来快速成长,但不出三五年,你就会充满懈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把工作当成了生活的全部,而忽视了工作本质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

想起我的一位前同事,才三十五岁就已经头发花白。有次深夜加班,他突发心悸被送往医院。病好后他苦笑着对我说:“我把公司当成家,结果公司只是把我当工具人。”这句话如当头棒喝,让我深思良久。

在我看来,工作的矛盾之处就在于:你越是把它置于生命中心位置,它反而越会吞噬你的能量与热情。而那些看起来有所保留、懂得边界的人,往往能在职场走得更远、更稳。

第二、如何理解“退休后”的心态呢?

在我们身边,观察退休后的人,会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凡事不会看的太重,有一点风轻云淡的感觉,这是一种看透世事的坦然。那么对于还在苦苦挣扎的职场人来说,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并学习这种心态呢?1、不要过于纠结工作上职位的高低,工作本身只是一种价值交换

职场本质是场价值交换——我们用时间、智慧和精力,换取收入、成长和价值感。明白这一点,就不会对工作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我记得自己三十岁那年,为一个项目熬了整整一个月,最终却因公司战略调整而不得不放弃。当时我非常失落,直到一位老领导点拨:“公司付你工资是为了让你完成过程,而不是保证每个项目都有结果。”这句话点醒了我。年轻时总觉得 “晋升 = 成功”,为了往上爬,陪酒喝到胃出血,加班加到高血压,可真到了那个位置才发现,上面还有更高的山,永远没个尽头。反倒是那些退休后过得舒服的人,大多是在职时就想明白的:工资够花就行,职位适合就好,犯不着为了虚无的头衔透支自己。

退休心态让我们懂得:全力以赴是职业态度,但不执着于结果是职场智慧。我们付出该付出的,拿走应得的,不期待额外的感恩与回报,内心自然会平静许多。

2、不要去让每个人满意,不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得失

职场人际关系是最容易让人深陷其中的地方:怕领导不满意,怕同事不喜欢,怕得罪人穿小鞋。我以前就吃过这个亏,刚当部门主管那会,为了跟所有人搞好关系,同事请假我替班,领导安排私活我接下,结果自己累得够呛,还落了个 “老好人” 的名声,关键时候没人帮我。

退休后的领导总结过:“职场里的关系,本质是‘共事关系’,不是‘朋友关系’。” 他说以前总想着跟每个同事都处好,退休后才发现,真正还联系的,就那么两三个聊得来的。那些当年为了利益讨好的人,早就没了音讯。

“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其实就是退休心态里的人际智慧:不加入八卦小团体,不跟同事掏心掏肺,别人对自己好就记着,对自己坏就忘了。我现在就是这么做的,同事聊别人坏话,我就转移话题;有人故意刁难,我就按规矩办事,不生气也不记仇。毕竟退休后谁还记得这些恩怨?犯不着浪费情绪。

3、工作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不要混为一谈

“工作是为了生活,不是生活为了工作”,这句话我们天天说,可真能做到的没几个。年轻的时候没想那么多,把加班当常态,把应酬当义务,孩子生病没时间陪,父母养老没精力管,美其名曰 “为了家庭奋斗”,可真到退休才发现,家庭早就没了当初的温度。

我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同仁,一定要明白,不能为了工作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忽略了妻子的付出。你是不是内心这样想的:“‘等我退休了就陪你们’。可退休后才发现,孩子已经长大了,妻子也跟自己生疏了。”

工作会变,职位会变,但家人不会变。退休后能陪着家人,比什么都强。 以我看,这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 知道什么是能带走的,什么是带不走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4、明白健康的身体才是真正的立足之本

年轻人挥霍健康获取财富,老年人挥霍财富挽回健康——这道理谁都懂,但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真正刻骨铭心。

直到陆续听说几位同龄人健康出问题,我才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生活习惯。现在的我,再重要的项目也不会连续熬夜,再紧急的任务也记得按时吃饭。这不是懈怠,而是长远眼光。毕竟,职业生涯是要讲究长远性,而不是只有当下。

第三、职场人如何培养“退休后的心态”呢?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让那些现在还陷入当下工作,还在埋头苦干的人能够意识到心态需要改变,也就是让“没退休的人”,修炼一下“退休后的人”那种饱经世事的心态。具体怎么做呢,我的建议如下:1、 每天抽出来 最低10 分钟来进行 “退休视角” 的思考

我从三十五岁开始就这么做:每天下班前花 10 分钟,站在 “退休后” 的角度看当天的事。比如今天跟同事吵架了,就问自己 “退休后还会记得这事吗?”;今天为了加班没陪孩子,就问自己 “十年后会后悔吗?”

刚开始这么做的时候,我发现很多让我生气、焦虑的事,其实都是 “芝麻大的小事”。比如有次领导当众批评我方案做得不好,我当场脸就红了,晚上复盘时想:“退休后谁还记得这个方案?领导说不定早就忘了自己说过什么。” 这么一想,气就消了。

我的经验是,这个方法能帮你快速分清 “情绪” 和 “事实”,减少不必要的内耗。那些职场中的委屈、不甘、愤怒,放在 “人生长河” 里看,大多不值一提。

2. 定期把非工作的事情优先级排一下

很多人把工作看得太重,是因为把所有时间都给了工作。我有一个方法:每月初列一张 “非工作优先级清单”,把家人、健康、兴趣这些事排在前面,再根据这个清单分配时间。

比如这个月孩子要考试,就把 “陪孩子复习” 排在前面,加班再晚也抽出一小时陪他;这个月父母生日,就把 “准备礼物” 记在清单上,再忙也按时回家吃饭。这么做不是让你耽误工作,而是让你明白,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我觉得,这个清单就像一个 提醒,时刻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3. 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情绪慢一点

职场里总有很多 “负面清晰”:领导的无端指责、同事的背后议论、下属的抱怨吐槽。年轻时我总把这些往心里去,结果自己整天闷闷不乐。后来我才明白:“对付这些事情,要学会‘选择性延迟’— 不该听的不听,不该想的不想,不该管的不管。”

现在我就是这么做的:同事背后说我坏话,有人告诉我,我就笑一笑说 “知道了”,不多问也不多想;领导因为心情不好批评我,我就先听着,等他气消了再解释,不当场反驳。毕竟这些事既影响不了我的工资,也改变不了我的能力,犯不着浪费情绪。

太较真、太敏感,只会让自己累。退休后的人之所以活得轻松,就是因为他们明白,别人的评价、一时的委屈,都算不了什么。

第四、职场人修炼“退休后心态”有什么价值呢?

拥有退休心态的人,往往能在职场扛到最后。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情绪稳定、判断理性、身心健康,这些品质在长期比拼中比一时的小聪明重要得多。

另一方面,这种心态让我们保持清醒:公司不是家,老板不是亲人,同事不一定是朋友。明晰这层关系,反而能更专业地处理工作,减少不必要的内耗。

需要明确的是,退休心态不等于不思进取。相反,它让我们在选择时更加清醒——知道为何而战,为何而退。该争取时当仁不让,该放弃时云淡风轻。

这种心态让我们既全力以赴,又不深陷其中;既追求卓越,又不被定义。如此,我们才能在漫长职业生涯中保持活力与智慧,直到真正退休那一天,回首望去,没有遗憾,只有充实与平静。

当我们能够站在生命终点思考当下,许多执念自然烟消云散。这不是消极,而是更高级的积极—知道在何处用力,在何处放松,在何处坚持,在何处放手

后话:

我作为一个中年职场人,站在职业生涯的中途回望,我们追逐过太多转瞬即逝的东西——领导的认可、职级的虚名、无关紧要的胜负。直到某天顿悟,原来最高明的工作哲学,早已写在退休这两个字里。它不是教你懈怠,而是教你如何持久地卓越。

愿你在此刻,就能活出那份通透:认真工作,但不让工作定义你;全力以赴,但记得保留回家的力气。如此,当真正的退休时刻来临,你可以平静地说:我未曾辜负工作,更未曾辜负自己。

这,或许就是我们能送给未来自己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