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嫌弃自己的行书太呆板?学会这招“稳中求变”,立马告别僵硬。

好,咱们今天就来聊聊梁诗正的这件行书跋文徵明《独乐园图并书记》。不扯那些虚头巴脑的历史故事,也不去扒人物的生平八卦,就单

好,咱们今天就来聊聊梁诗正的这件行书跋文徵明《独乐园图并书记》。不扯那些虚头巴脑的历史故事,也不去扒人物的生平八卦,就单纯地、老老实实地,从咱们写字人的角度,掰开揉碎了看看,这笔墨里头到底藏着哪些真功夫,咱们又能从中学到点儿什么实在东西。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经历:看到一幅古代名家的行书,第一眼就觉得“好看”,但具体好在哪儿,又说不太上来,反正就是舒服、顺眼。梁诗正题写的这段跋文,给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如此。但它绝不是一句“好看”就能打发的。咱们今天就像拆解一台精密的机械一样,把它笔法、结构、章法里的门道,一样样看清楚。相信我,看完你再回头瞧自己的字,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先看最基础的——用笔。梁诗正这笔行书,根子深深扎在“二王”(王羲之、王献之)那一脉里头,用的是纯正的中锋行笔。啥叫中锋?通俗讲,就是毛笔的主毫在笔画的正中间行走,像拧毛巾时那股拧着的劲道,这样写出来的线条是“圆”的,有厚度,有弹性,感觉是鼓起来的,而不是扁平的、片状的。你仔细看帖里横竖的起笔和收笔,那种饱满圆润的感觉,就是中锋的典型效果。他下笔非常稳,但不是死沉,而是在行进中有细微的提按波动,就像唱歌有气息支撑,不是干嚎。这种线条质量,是写好行书乃至所有书体的基本功,也是最考验人的地方。

光有笔法还不够,字要立得住,关键在结构。梁诗正这卷字的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稳中求变”。每个字的重心都摆得非常稳当,你不会觉得哪个字要倒了或者歪了。但在平稳的基础上,他又通过笔画的长短、粗细、疏密来制造变化。比如,有的字会把某一笔主笔写得特别舒展,而其他笔画则收得比较紧,这一放一收,节奏就出来了。有时候,他会把字的某个部分刻意写小,另一个部分放大,形成一种有趣的对比,但整体看又是和谐的。这种处理方式,让他的字在端庄文雅之外,多了几分耐看的趣味,避免了把字写成呆板的“印刷体”。

单个字写得漂亮,算本事;把一堆字组合成一篇,还能气韵生动,那就是大本事了。这就涉及到“行气”与章法。你试着把这幅跋文放远一点看,别盯着单个字,感受一下那一行字形成的动态轨迹。是不是感觉字与字之间像有一根无形的线穿着?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但气息是连贯的,这叫“笔断意连”。梁诗正处理行气非常高明,他主要通过字势的欹侧(稍微倾斜)来制造动态。上一个字往左微微倾斜,下一个字就可能往右稍稍找补回来,在这一左一右的摇摆中,整行字就“活”了,像一条小溪,蜿蜒流淌,生生不息。通篇的布局(章法)也疏朗有致,字距、行距都留得比较舒服,不挤不空,给人宁静雅致、从容不迫的视觉感受。

说到墨法,这件作品不像有些大写意书法那样追求强烈的枯湿浓淡对比,它更偏向于一种温润、内敛的表达。墨色饱满而通透,你能清晰地看到笔锋运行的轨迹和墨水渗入纸张的层次。这种墨色的控制,需要书写者对毛笔的含水量、运笔的速度以及纸的特性有极好的掌控力。速度快了,墨就浮在纸上;速度慢了,墨又可能洇成一团。梁诗正用墨的恰到好处,正好衬托出他用笔的精准和稳定,为整篇作品增添了温文尔雅的书卷气。

好了,技法掰扯了这么多,咱们学书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长进。那从梁诗正这儿,我们能拿走哪些实实在在的学习建议呢?首先,如果你喜欢这种秀逸稳健的风格,临摹它是非常好的选择。但临的时候,千万别只顾描摹外形。第一要务是体会他的用笔,老老实实练习中锋,追求线条的圆劲和厚度。其次,分析他的结构,看看他是怎么在平稳中制造巧思的,可以把一些典型的字单独拿出来反复玩味。最后,感受他的行气,临摹整行或整段,努力去捕捉那种字与字之间气息相连的感觉。可能一开始你会觉得他的字“规矩”,但深入进去就会发现,这种“规矩”是建立在极高技巧之上的从容,是“从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