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婚礼时,我们常能在喜联或祝福语里看到 “合卺之欢” 四个字,
但不少人会被 “卺” 字难住 —— 这个字读 jǐn(第三声),音同 “锦”,是个会意字,部首为 “㔾”,原本指剖成两半的苦葫芦瓢,专门用作古代婚礼的酒器。
搞懂这个字,才能真正明白 “合卺之欢” 背后藏着的千年婚姻智慧。
“合卺之欢” 本质是对新婚喜悦的形容,核心来源于古代婚礼中的 “合卺礼”,
也就是现代 “交杯酒” 的前身。
《礼记・昏义》里明确记载:“夫妇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意思是新婚夫妻要同吃一份祭品,
再用卺杯盛酒漱口,这是周代就成型的婚俗核心仪式。
古人选苦葫芦做酒器大有讲究:
一来匏瓜味苦,盛着甜酒让新人共饮,象征 “同甘共苦”;
二来葫芦剖成两半后用红线相连,喝完能合为一体,暗喻 “夫妻一体”;
更妙的是 “匏” 属八音之一,还藏着 “琴瑟和鸣” 的期许。
关于合卺礼的起源,虽无明确人物典故,但出土文物印证了它的古老。
1986 年湖北包山楚墓出土的战国双联漆杯,就是现存最早的合卺杯实物,
两个圆筒杯用竹管相连,杯身绘龙凤纹,凤鸟造型的柄部栩栩如生,与明代文献记载的 “两杯对峙,中通一道” 完全吻合,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到了清代,合卺礼更是走进皇家,康熙朝起成为帝后大婚的必备环节,
用的是明子刚制玉合卺杯,杯身刻着 “玉液琼浆,钧其广乐” 的祝词,
连皇后母家还要备 “半生不熟” 的子孙饽饽,取 “生子” 谐音,可见仪式的隆重。
这一仪式的变迁特别有意思,能看出民俗的鲜活演变。
南北朝时,人们给卺瓢加了丝带,喝完扣在一起缠绕上锁,叫 “连卺以锁”,寓意 “永不分离”;
宋代嫌葫芦不雅致,换成了木杯,还加了 “掷杯于床” 的环节,
两杯一仰一合才算吉利,暗合 “阴阳和谐”;清末更发展成 “合卺、交杯、攥金钱” 三步曲,热闹程度翻倍。
到现在,葫芦瓢早没了踪影,但红绳、交杯的核心元素保留了下来,成了婚礼上最动人的仪式之一。
不同地区的合卺俗还带着地域特色。
绍兴的交杯酒得由男方家儿女双全的 “福妇” 主持,喝前先喂小汤圆,喝完要撒喜糖,处处透着 “团圆” 心意;
北方更热闹,分 “大交杯” 和 “小交杯”,
前者互相搂脖子喝,后者仅挽胳膊,不管哪种喝法,都离不开 “你中有我” 的寓意。
这些细节差异,其实都是对 “合卺” 核心内涵的本地化诠释。
很多人觉得传统婚俗繁琐,可细想合卺礼的本质,藏着古人对婚姻最实在的理解:
婚姻从不是只享甜蜜,更要共担苦难。
从战国漆杯到现代玻璃杯,从苦葫芦酒到香槟红酒,器物在变,但 “同甘共苦、夫妻同心” 的祝福从没变过。
这大概就是 “合卺之欢” 能流传三千年的原因,
它不只是仪式,更是中国人对婚姻的初心告白。
如今我们说 “合卺之欢”,早已超越了仪式本身。
它是长辈对新人的期许,是夫妻对未来的承诺,更是传统文化在生活里的鲜活延续。
下次再在婚礼上看到这四个字,或许你会想起那个剖成两半的葫芦,
想起古人 “以苦为媒、以酒为证” 的婚姻哲学,这便是传统民俗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