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级就暴涨”不是魔法,而是把“看不见的信任”和“稀缺性”一次性打包卖出去了。拆开来看,无非下面五张王牌一起发力:

1. 假货“防火墙”
评级盒=权威机构的“保真合同”。假币、改刻、拼补根本进不了盒子,买家不用赌眼力,溢价实质是“买安心”。
2. 品相“量化”
原来只有“看着挺新”,现在变成 68/70 的硬指标。同一枚币,62 分卖 1.9 万美元,63 分就能卖 6.5 万美元,一分之差价格翻 3 倍。
3. 稀缺再稀缺
高分段是“筛”出来的:送评 1000 枚,能到 69 以上的往往个位数。物以稀为贵,盒子把“稀缺”正式盖章,市场直接按“奢侈品”定价。
4. 交易“高速通道”
裸币买卖要看图、议价、验货,流程三五天;评级币只需报分数,线上秒成交。流动性溢价=“时间贴现”,商家当然愿意高价收。
5. 信用“杠杆”
评级公司相当于给藏品做了一次“资产证券化处理”——把真假、品相、溯源风险全部外包,投资者敢加杠杆、敢做分期,需求曲线右移,价格自然抬升。
盒子本身不值钱,但它把“真伪争议”与“品相模糊”这两大摩擦成本降到接近零,省下来的风险溢价,就直接体现在成交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