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资治通鉴》:蒙恬大局观真差,如果有点脑子赵高不可能把持朝政

材料来自:《资治通鉴》卷七 秦纪二秦二世掌权后,心狠手辣,打算除掉蒙恬兄弟。很快,蒙毅和内史蒙恬都被抓了起来。蒙恬被囚禁

材料来自:《资治通鉴》卷七 秦纪二

秦二世掌权后,心狠手辣,打算除掉蒙恬兄弟。

很快,蒙毅和内史蒙恬都被抓了起来。

蒙恬被囚禁在牢狱之中,却神色坦然。

他回忆起家族往事,感慨道:“从我的先辈到我这一代,我们蒙家三代人都在秦国效力,为秦国立下了无数战功,也赢得了秦国的信任。如今我手握三十多万大军,就算现在被关在这里,只要我想,凭借这股势力反叛也不是难事。但我之所以明知必死却依然坚守道义,是因为不敢忘记先人的教诲,也不能忘了先帝对我的恩情啊。”

说完,他毅然决然地吞下毒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事儿,引起了很多人的议论。

《法言》里记录了这样一段对话。

有人问:“蒙恬如此忠诚,最后却被杀了,那忠诚还有什么意义呢?”

扬雄回答:“他修筑长城,挖山填谷,从临洮一直修到辽水,劳民伤财,耗尽了无数人的性命,自己却落得个被杀的下场。就这样的行为,实在配不上‘忠’这个字啊。”

而司马光却有自己的看法,他说:“秦始皇暴虐无道,残害天下百姓,蒙恬却还为他效力,这实在是不仁不义、不明事理。不过,蒙恬也明白为人臣子的道理,就算自己没有罪过却被杀害,也能坚守气节,至死不渝,这种精神还是值得称赞的。”

蒙恬的一生,在忠义与时代的漩涡中挣扎,他的死,成了那个残酷时代的一声悲叹,也让后人在思考忠诚与正义的道路上,多了几分沉重的思索。

1、蒙恬之死,该不该?

第一,不能保护和拥戴扶苏登基。

扶苏那可是个仁厚的主儿,要是他能登上皇位,说不定秦朝的命运都能改写。

可蒙恬呢,手握重兵却没能帮上扶苏这个大忙。

扶苏被假诏逼得走投无路,蒙恬要是能有点魄力,站出来力挺扶苏,说不定这局面就不一样了。

他没能尽到保护和拥戴扶苏的责任,从这点看,确实有点失职。

第二,不能和扶苏拥兵自重以待时机。

当时蒙恬手握三十多万大军,这股力量可不容小觑。

要是他和扶苏能冷静下来,先稳住局势,拥兵自重,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反击,也许还有转机。

可他们没这么做,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卷入了阴谋之中,错失了扭转乾坤的机会。

第三,不能制止扶苏自杀。

扶苏接到假诏就打算自杀,蒙恬就在旁边,却没能拦住。

扶苏这一死,等于断了秦朝的一丝希望。

蒙恬要是能及时劝阻,哪怕只是拖延一下,说不定后续还有变数。

所以啊,从这几个方面看,蒙恬确实有做得不够的地方。

在那种复杂的局势下,他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间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虽说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到他身上,但说他该死,也不是完全没道理。

毕竟,在历史的舞台上,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大局,而蒙恬这次,没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2、什么是忠?

“忠”可是儒家思想里的基本价值观,就像做人得讲诚信、有良心一样,是刻在骨子里的道德准则。

可要是碰上像秦始皇这种坑过儒的皇帝,“忠”这玩意儿还该不该继续执行呢?

这就有点让人犯难了。

扬子看到蒙恬对秦始皇那么忠诚,最后却落得个悲惨下场,心里直犯嘀咕,干脆就说蒙恬这不叫忠,或者觉得这样的忠诚没啥用。

毕竟秦始皇对儒家可不太友好,坑儒的事儿干得那叫一个绝,蒙恬还死心塌地跟着他,在扬子看来,这忠诚好像有点“跑偏”了。

但司马光可不这么想。

他观察历史后,发现历史上那些不值得忠的浑蛋皇帝多了去了。

要是因为皇帝不好,就否定忠义的价值,那后果可就严重了。

社会得乱套,人与人之间没了基本的信任和约束,那还得了?

所以司马光认为不管皇帝好坏,对皇帝的忠都是要肯定的。

为啥呢?

因为把忠绝对化了,对社会的稳定有好处。

就好比在一个大家庭里,不管家长做得对不对,子女都得有一定的尊重和服从,这样家庭才能和睦。

国家也是一样,大家都讲忠义,社会秩序才能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