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美国海军
快讯!快讯!据美方公开通报!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近期明确表态,将持续在南海保持
快讯!快讯!据美方公开通报!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近期明确表态,将持续在南海保持常态化巡航及联合演训的行动节奏,相关部署与演训计划将按既定安排推进。镜头换到水下,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在南海撞上海底地形,三名指挥官被免职,美海军自己的报告写着这起事故原本可避免,航行时段所在海域资料不清,规程执行不到位,安全评估和设备数据没有完全对上,细节一条条摆在事故通报里。另一头是无人潜航器,虎鲸在西沙海域失联,进到南海就被多方盯住轨迹,后面信号掉了。装备参数平常说得很透,到这片海水里还是出状况,作业窗口和水文条件都卡得紧。海面上还在说加强存在,海底这边事故还在复盘,外界听到的声音不小,名单里的故障和损耗也有记录,真正能看出状态的还是行动和数据。演训画面里出现四条舰,美菲澳新凑起来在南海走一段,科目安排不复杂,航线短,近距离出现的还有中国海军多艘舰艇在旁侧观察,数量一比,画面里一目了然。舰名往下数,菲茨杰拉德号服役三十年,舰龄就摆在那,拉到中国的052D去对表,代际不一样,雷达电子和综合能力更新幅度在那一档,这次四国出的船,型号跨度大,舰况各自不同,跑完一圈,航速航迹都能从开源资料里找得到。岸上谈判也在走,美国和菲律宾说要拉个特遣部队,口径是维护航行自由,落到执行面就是帮菲律宾升级十个军事基地,拨款上亿美元,巡航节奏按月去排,节点会越来越密。南海这块水域有自己的安排,中国南部战区对外发声,态势掌握,黄岩岛西南划设禁航区,实弹射击训练对时间对海域,公告挂出来,海上就按这个节奏走。周边国家眼里也有账,菲律宾把节奏跟到外部力量那边,东盟里就开始多讨论,马来西亚和印尼提倡回到东盟的对话机制,争议摆到台面上谈,不愿把外部因素推到前排。美国这边从幕后走到台前,能看出策略上的压力点,常态化巡航继续说。海上的画面每天都在刷新,谁的节奏更稳,看航行通告,看演训通报,坐标时间一条条放出来,事实会把对比拉出来。
军机摔不怕?据美方公开通报,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近期明确表态,将继续在南海维持
军机摔不怕?据美方公开通报,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近期明确表态,将继续在南海维持常态化巡航及联合演训的行动节奏,相关部署与演训计划均按既定安排稳步推进。可就在这份强硬表态背后,10月26日南海海域刚发生离谱一幕:隶属第七舰队“尼米兹”号航母的两架舰载机,在不到半小时内接连坠毁,MH-60R直升机和F/A-18F战斗机双双沉入海底,虽无人员死亡,但两架战机价值超1.1亿美元,妥妥的A级事故。说白了,这不是偶然意外。服役超50年的“尼米兹”号早已超期服役,舰载机机龄普遍超12年,零件老化还因预算紧张难以及时更换。加上美军今年在南海起降超1200架次,舰员长期高负荷运转,甚至出现薪资拖欠,士气和专注力都受影响,事故频发早有预兆。更讽刺的是,美媒还硬把事故说成“向中国发信号”,五角大楼也放话“部署不会削弱”。其实深层来看,这是美军战略透支的必然结果:一边想靠军事存在稳住盟友、遏制区域发展,一边又受限于装备老化、产能不足、人员疲惫的现实困境,只能硬撑着“秀肌肉”。我认为这种不顾风险的常态化巡航,说到底不是维护什么“航行自由”,而是在给南海局势添乱。装备和人心都扛不住的情况下,再固执推进既定计划,未来只会有更多意外,最终破坏的还是地区和平稳定。美军机南海行为美军机南海美军战机坠毁美军南海挑衅美国南海舰队美军机南海撞山美军机坠毁
估计是真的怕了,掉海里的飞机都不要了,航母直接返航了。古人说的好——“吃一堑
估计是真的怕了,掉海里的飞机都不要了,航母直接返航了。古人说的好——“吃一堑长一智”,可是美军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南海吃瘪,就是学不会老老实实、安分守己,频繁派遣军舰军机到南海炫耀武力,换来的结果是什么,是一次又一次的意外事故!舰载飞机坠毁、士兵莫名失踪、导弹驱逐舰撞船、攻击型核潜艇“撞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是——“尼米兹”号航空母舰,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是美军现役最老的航母,美军就算是想要炫耀武力,为什么要派出这样一个“老古董”,难道说美国的衰落,连维护表面上的“面子”都费劲了?“尼米兹”号航母本来可以从从容容的退役,现在却不得不匆匆忙忙狼狈退走,服役生涯临退场的时候,还留下这样一个“污点”,如果这艘航母会说话,真不知道它会给那些派任务的人说些什么!
美国这两架飞机掉在南海,自己清楚是什么原因。美国不好意思说,日本知道也不敢说,大
美国这两架飞机掉在南海,自己清楚是什么原因。美国不好意思说,日本知道也不敢说,大国十分明白。该动手了,各项工作准备的天衣无缝。几次掉机美国一直怀疑大国的军事实力咱先把这事儿的神秘面纱撕下来,所谓的“两架飞机掉南海”根本不是什么藏着掖着的机密,就是2025年10月26号下午,美国“尼米兹”号航母上的两架飞机连着出了岔子。先是14点45分,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刚起飞就扎进海里,半小时后,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也跟着掉了下去,好在机组人员都被救上来了,算是不幸中的万幸。美国海军自己都发了声明,说事故原因在查,哪儿来的“不好意思说”,分明是摆在明面上的事儿。先说最直接的人祸因素,飞行员早就被折腾得没了精气神。这两架飞机的“东家”“尼米兹”号不是什么新锐航母,这艘已经扛了50年的老航母早到了设计退役的年纪,身上的装备早跟不上高强度任务了。就说那架“超级大黄蜂”,压根儿就是个过渡机型,本来是F-35没按时上舰才临时顶上来的“临时工”,却要干着全能的活儿——对空、对海、对地攻击样样都得扛,更憋屈的是,因为舰上没有无人加油机,40多架战机的飞行联队里,每次出动得有三分之一的飞机放下本职工作当“空中加油机”。飞行员不光要飞够时长拿合格证,还得带着新人练手,从去年9月部署到现在,一会儿去中东打胡塞武装,一会儿来南海搞演练,就没歇过几天,长期连轴转下来,人早就熬得只剩半条命。军事专家都点透了,这种状态下搞起飞降落,漏个程序、错个操作太正常了,之前“杜鲁门”号航母的两架战机在红海坠海,就是因为飞行员既要躲导弹又要高强度作战,精神绷太紧才出的错,这次南海的事儿不过是故技重施。更糟的是,美军这会儿连军饷都快发不出来了,政府停摆闹得人心惶惶。公开报道里说,不少士兵和家属得去银行贷款,甚至去救济站领吃的,号称“全球最强”的军队连饭都快管不起了,士兵哪还有心思好好搞战备。你想啊,要是自己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上了飞机能百分百集中注意力吗?这种心气儿低落的状态,不出事故才怪。再说说装备本身的问题,这俩掉下去的飞机压根儿就是“带病上岗”。“尼米兹”号本身就等着退役,美军也没打算花钱给它升级改造,船上的保障系统早就漏洞百出。就像之前美军另一艘军舰“新奥尔良”号,因为电路老化短路着火,消防泵还坏了灭不了火,暴露的就是保养缺位的大问题。美国政府的报告里明明白白写着,32艘大型两栖舰船里有一半都处在“不良战备状态”,要么零件断供,要么维护滞后,“尼米兹”号作为即将退休的老船,状况只会更差。那架“超级大黄蜂”更别提了,8天前刚摔过一架单座型,这次又摔了双座型,显然不是偶然,过渡机型硬扛高强度任务,本身就是在透支寿命。连特朗普都松了口,说初步调查指向燃油质量问题,排除了人为破坏,这说明问题就出在自己的后勤保障上,跟别人没半毛钱关系。南海这地方的环境也得算上一笔账,这儿常年高温高湿高盐,对飞机来说就是天然的“腐蚀剂”。舰载机虽然有防腐蚀的设计,但架不住天天泡在盐雾里,再加上维护跟不上,零件老化速度只会翻倍。就像家里的铁器泡在海水里,天天不擦肯定生锈,飞机的精密电子设备和发动机零件比铁器娇贵多了,长期在南海折腾,出故障的概率自然比别的地方高。之前有专家分析过,就算是专门设计的舰载机,在南海这种环境里也得频繁维护,可美军现在连基本的军费都保障不了,哪有精力搞细致的保养,这不就等于让生病的人硬扛高强度劳动吗?看看美军今年的事故数据就更清楚了,2025财年到9月底,海军已经报了12起A级事故,这可是最严重的等级,要么死人要么损失超250万美元,比2024年多3起,2023年多5起。这数据明摆着事故率在往上走,跟所谓的“大国军事实力”没关系,纯粹是自己管理混乱、装备老化、人员疲劳堆出来的结果。之前“杜鲁门”号在红海坠机,这次“尼米兹”号在南海出事,都是同样的配方——高强度部署、装备不给力、人员没状态,说白了就是美军自己把自己逼到了墙角。所以真没必要瞎猜那些“不敢说”“不好意思说”的内幕,美军自己的声明、专家的分析、摆出来的数据,早就把原因说得清清楚楚。无非就是想维持霸权,到处炫耀武力,结果把人熬垮了、把装备用坏了,最后自食其果。这种情况下还怀疑别人,不如先看看自己的航母和飞机,到底还有多少能扛事儿的家底。
动手了?美军舰载机坠海后,中国禁航南海部分海域可能去捞一笔?美国海军坠机次日,
动手了?美军舰载机坠海后,中国禁航南海部分海域可能去捞一笔?美国海军坠机次日,湛江海事局发布航行警告,在南海部分区域连续20天禁航,这引发了外界关注,“打捞沉机”的猜测再度兴起。从技术层面看,F/A-18F和MH-60R并非先进机型。它们问世20年,前者技术水平不及歼-15T,后者国内有同级别直-20F,技术借鉴价值不大。不过,作为现役主力舰载机,它们搭载的敌我识别系统和电子干扰设备等敏感元件,是战略装备。敌我识别系统是战场分辨敌我的关键,落入对手手中,对手就能隐蔽杀伤。各国对此严格保密,一旦外泄就启动最高级别措施,如1976年别连科叛逃后苏联更新整套敌我识别系统,国内出售强-5时也去掉相关系统,俄罗斯交付苏-27SK也用了类似手法。电子干扰设备针对来袭空空导弹,原件被掌握,对手就能开发反制设备,降低干扰概率。所以,若能捞到F/A-18F或取走关键设备,价值虽高,但国内近期并无大动作打算,美军发现丢失也会启用备用系统,这种收益最大化模式难成现实。美国F-35投入使用后,有三架坠海。F-35C被美国海军捞走,英国F-35B在美国援助下出水作教具,日本F-35A至今下落不明。若国内掌握深潜作业技术,这架F-35A最值得打捞,但连日本都无法确定其坠机地点,打捞难度极大。大国对抗中,战机坠海引发敏感事件并不少见。1976年美国海军F-14A坠海,挂载AIM-54空空导弹,引发美苏海军全力争夺。此次针对美军两架舰载机,国内官方表态“愿意提供人道主义救援”,反映暂时无意在军事领域全面竞争。但随着福建舰服役形成战斗力,中美海军大洋对抗烈度将提升。对国内海军而言,当前首要任务是保证福建舰顺利服役。这艘8万多吨的航母成军后,南海到西太的局面将焕然一新。此次长时间封锁大概率与福建舰有关,为美军坠机损害自身战略发展路线,得不偿失。
美军两架飞机在南海坠毁后,“尼米兹”号航母掉头返航。美国媒体今天(10月28日)
美军两架飞机在南海坠毁后,“尼米兹”号航母掉头返航。美国媒体今天(10月28日)报道,来自美军“尼米兹”号航母的两架美军舰载机在26日先后坠入南海后,目前该航母正掉头返回美国华盛顿州。美军称,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军方尚未公布天气、机械故障或训练科目等细节。
在10月26日的南海坠海事件中,还以为是美国海军先摔F-18舰载机,然后起直升机
在10月26日的南海坠海事件中,还以为是美国海军先摔F-18舰载机,然后起直升机捞人结果直升机也摔了,没想到是先摔直升机。这事赶得挺巧,正好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马来西亚参加东盟峰会的时候,本想派航母撑场面,结果变成了大型“翻车现场”。“尼米兹”号这位海军老兵,1975年服役至今已满50年,早超设计寿命,按计划它本应年底退役,却被美军强留到明年5月继续服役,只因新航母未能及时接档,只能让老舰硬撑。就像超期在岗的老伙计,即便一直修修补补,如今突然出状况,其实早有伏笔,并不意外。更要命的是船上的飞机,摔下去的F/A-18战斗机平均年龄都25岁了,七成以上都飞了十多年,零件早就不够用,很多飞机全靠拆其他同型机的备件才能上天。而那架MH-60R直升机虽然服役时间短些,但南海的盐雾腐蚀厉害,加上美军一直在砍维护经费,机器老化得比正常速度快得多。有军事专家说,这根本不是单一原因导致的事故,而是老装备隐患、维护不到位和人员长期紧张凑在一起的必然结果。有意思的是,特朗普在飞机上被问起这事时,随口抱怨可能是“劣质燃料”惹的祸,事发前三天,美军的油料船刚给“尼米兹”号补过油,两架出事的飞机都加了新油,这巧合确实耐人寻味。不过也有人猜是弹射器故障,毕竟这老航母的设备早就跟不上高强度使用了,至于网上说的“神秘力量干扰”,听听就行,真有这本事也犯不着只摔飞机。这事儿往深了说,其实是美军日子不好过的缩影,想当年“尼米兹”级航母多威风,现在首舰却只能靠延期服役撑场面。更头疼的是退役后的麻烦,之前的“企业号”拆解要花10多亿美元,还得拆10到15年,核动力航母的“后事”压根没理顺。一边是新航母造得慢,一边是老航母退不了,后勤保障早就跟不上霸权野心了。福建舰的稳步推进,恰与美军近期的尴尬形成反差,其老舰撑场面的背后,不仅是装备老化,更因在南海连轴转,舰机高负荷运转让人员和装备都绷到极限,人舰俱疲下,事故风险自然攀升。这一对比,悄然勾勒出双方海上力量的实力新局。老船撑不起霸权梦,南海也不是秀肌肉的游乐场,与其到处晃悠刷存在感,不如好好琢磨怎么解决装备老化、后勤脱节的真问题,毕竟,靠老古董撑场面,迟早要露怯。
两架美国军机,在南海相继坠毁,网友反应比较有意思!当地时间10月26日下午,南
两架美国军机,在南海相继坠毁,网友反应比较有意思!当地时间10月26日下午,南海海域在短时间内接连发生两起美军机坠毁事故。14点45分许,美国海军第73直升机海上打击中队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从“尼米兹”号航母起飞执行任务时坠入海中,3名机组人员被成功救起;15点15分,第22战斗机攻击中队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同样从该航母起飞后坠海,2名机组人员弹射逃生后获救。目前,美军正在调查两起事故原因。对此,有网友脑洞大开:若两起坠机都发生在同一坐标点,那我们可得提高警惕了,他们或许会持续在同一点位“坠机沉舰”,妄图日积月累堆出个小岛,进而据为己有。
世界上最安全的两个国家,一个谁也打不过,一个谁也不敢打,世界纷纷扰扰,但有两个国
世界上最安全的两个国家,一个谁也打不过,一个谁也不敢打,世界纷纷扰扰,但有两个国家却安全感爆棚,其中一个谁也打不过,而另一个则是谁都不敢打,这两国分别是谁,又凭什么那么安全呢?说起全球安全排名,美国和蒙古绝对是两个极端例子。美国是那种硬碰硬的类型,谁想动它都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蒙古呢,则是夹缝求生的聪明玩家,谁都不敢轻易伸手。这俩国家在乱糟糟的世界格局里,愣是活得稳稳当当。美国靠的是砸钱堆起来的军事实力,蒙古靠的是地理位置和外交手腕。先聊美国。这家伙的安全感全建立在军力碾压上。2025财年,美国国防预算请求高达8498亿美元,这数字光听就吓人,差不多等于全球其他十几个国家军费加起来的总和。钱花哪儿了?主要砸在装备和部署上。美国海军有11艘核动力航母在役,这些大家伙不是摆设,而是随时能投射力量的移动堡垒。全球范围内,美国维持着750多个军事基地,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本有120个基地,德国119个,韩国73个,关岛也算一个重头。这些基地不是闲着,里面驻扎着17万多现役部队,随时能响应热点。拿最近的例子说,美国在俄乌冲突里的表现就典型。2022年以来,美国对乌克兰的军援总额超过600亿美元,包括标枪导弹、HIMARS火箭系统和F-16战机部件。这些援助不是白给的,好多通过外国军事销售机制走,帮美国军工企业赚了不少。冲突升级后,美国还趁机推销液化天然气到欧洲。2022到2025年,美国LNG对欧出口量翻倍,2025年前八个月就达6900万吨,占欧洲进口的近六成。欧洲能源短缺,美国高价卖气,不仅填了俄罗斯留下的空,还让欧洲更离不开北约保护伞。这套操作,说白了就是把危机变机遇,军费回流,实力更壮。再看红海那边的动作。2024年底到2025年,美国主导的“繁荣卫士”行动和“粗野骑士”行动,对也门胡塞武装目标进行了上百次空袭和海军打击。美英联手拦截了上千枚胡塞导弹和无人机,确保苏伊士运河航道通畅。光2025年头几个月,美国就花了上亿美元弹药,击落了数百架威胁目标。这不光护航,还卡住了中东到欧亚的能源要道,谁敢乱来,美国的航母群和驱逐舰就能第一时间顶上。这样的布局,让美国的影响力像蛛网一样,全球到处是触角。不过,美国的安全也不是铁板一块。高军费压得经济喘气,2025年军费占GDP比重超3.5%,国内社会矛盾堆积,党派撕扯不停。新兴国家崛起更添压力,中国制造业扩张,俄罗斯和中国联手挑战美国在太空和网络领域的领先。盟友体系也得花精力维护,北约分摊费用总扯皮。情报评估显示,2025年俄罗斯、中国、伊朗和朝鲜这些对手,正通过代理战争和网络攻击蚕食美国霸权。海军老化问题突出,舰艇平均服役30年,维护成本飙升。要是再来场持久战,美国的补给线和人力就得考验极限。转到蒙古,这国家安全起来完全是另一套路子。蒙古军队现役才9700人,总兵力包括预备役也就15万出头,装备多是苏联老货,全球军力排名98位。坦克400辆,大多是T-72型号,空军飞机不到10架。这实力,说句实话,搁哪儿都算弱鸡。可偏偏没人敢动它,为什么?地理位置太微妙了。蒙古国土156万平方公里,夹在中国和俄罗斯中间,边境线长达4700多公里。想打蒙古,就得直面中俄两个大国,谁吃饱了撑着去趟这浑水?蒙古的聪明在于玩中立牌。2015年,蒙古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追求永久中立地位,虽然联合国还没正式认可,但这政策已经落地。蒙古不加入任何军事联盟,不站队俄乌冲突,也不掺和亚太小圈子。偶尔派小队去联合国维和,比如在刚果分发物资,刷点存在感,但绝不树敌。外交上,它走平衡路线,和中俄签贸易协定,同时跟美日欧谈资源合作。2025年,蒙古煤炭出口占GDP近四成,铜精矿占三成多,总出口额超100亿美元。中国拿走88%的矿产,日本汽车业离不开蒙古稀土。全球稀土储备里,蒙古占一席,铜矿2480万吨,煤炭332亿吨。这些资源就是护身符,谁动蒙古,谁的供应链就断。说到底,蒙古的安全是借力打力。夹在大国间,它成了天然缓冲区。中俄关系稳,蒙古就稳;资源需求大,蒙古就值钱。联合国也承认蒙古的无核武器地位,这在亚洲独一份,等于多层保险。当然,蒙古也有软肋。经济太单一,矿业占出口九成,2025年煤炭价格跌,出口下滑10%,GDP增长从8%降到6.3%。基础设施烂,乌兰巴托公路坑洼,电力靠进口。气候变化加剧干旱,牧业受冲击,失业率隐忧。外部风险更大,中俄关系一波动,蒙古外交就得微调。贸易不确定性高,2025年经常账户赤字预计12%GDP,财政漏洞明显。世界银行建议改革财政,分散风险,但执行起来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