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烈士陵园
2013年,退伍军人韩维民去麻栗坡烈士陵园给战友王悦发扫墓,负责管理的张园长告诉
2013年,退伍军人韩维民去麻栗坡烈士陵园给战友王悦发扫墓,负责管理的张园长告诉他:“王悦发同志牺牲29年,一个来扫墓的家人都没有,真可怜!”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的松柏长得很旺,每一座墓碑都刻着保家卫国的故事。2013年那天,原工兵一团政治处宣传干事韩维民来这儿祭拜战友,陵园张院长凑过来跟他说的话,让他心里沉了沉:“王悦发烈士葬在这里29年,从没见他家人来扫过墓”。韩维民追问下去,才知道王悦发老家在山东新泰,跟麻栗坡隔着4000多公里路。烈士的老母亲都九旬高龄了,这些年天天想往儿子坟前走,可家里条件差到极点,几个子女也穷,连来回的路费都凑不齐。这四千公里,把母子俩隔了快三十年。张院长慢慢说起,韩维民才对这位没见过面的后辈战友有了清楚的了解。王悦发1981年从山东新泰入伍,分到原工兵一团一营四连当战士。1984年7月,部队要去云南省麻栗坡老山、者阴山地区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王悦发主动要去,跟着部队上了南疆战场。战场上的他一点不怵,炮火里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工程保障任务。谁也没料到,两个月后,这个年轻战士就在一次任务中牺牲了,被批准为革命烈士,永远留在了他用生命守护的南疆。那时候的他,在母亲眼里还是没长大的孩子,是家里盼着的顶梁柱。王悦发走后,本就贫寒的家更是雪上加霜,父亲和两个哥哥陆续因病或因贫去世,家里就剩92岁、常年有病的老母亲,还有一个身体残疾、干不了重活的弟弟。没了主要劳动力,家里几乎没了收入来源,日子过得紧巴巴,去给儿子扫墓,就成了老母亲心里最痛的心愿。韩维民当下就打定主意要帮老母亲了却心愿,他立刻给驻同安某部政委林晖打了电话,那是原工兵一团的传承部队。林晖听完韩维民的讲述,心情沉得厉害,在电话里拍了胸脯:“这事包在我们身上,一定给老妈妈一个交代!”之后开团队碰头会,林晖说:“1979年到1984年,我们团有7位战友牺牲,王悦发战友的母亲过得这么难,我们居然不知道、没关心,我当政委的,心里不好受!”这份愧疚变成了真真切切的行动,会议当场就定了,全团给烈士家属募捐。消息一传开,官兵们都动了起来。刚入伍的新兵掏出不多的津贴,老兵们拿出攒下的积蓄,还有几个老烟民当场就说要戒烟,把烟钱省下来捐给烈士家属。500元、300元、200元……一张张带着体温的钞票凑到一起,没几天就凑够了3万元。这笔钱不光够烈士弟弟妹妹往返的路费,还能帮这个贫困的家解不少急。部队把捐款送到王悦发家时,92岁的老母亲颤巍巍接过钱,从枕头底下摸出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王悦发入伍时拍的。老人盯着照片,眼泪顺着满脸皱纹往下流:“悦发儿,娘对不住你,这29年穷得连看你的路费都凑不出……现在部队的娃们帮娘圆了梦,让你弟和你妹替娘去看你!”她拉着小儿子王悦祥的手反复叮嘱:“到了部队,一定要给干部战士们磕几个响头,咱全家都忘不了这份情!”2013年7月3日,驻同安某部收到了王悦祥寄来的感谢信,还有一面绣着“英烈英魂守南疆,强国强军振中华”的锦旗,字里行间全是烈属对部队的感激。没过多久,王悦祥兄妹带着老母亲的嘱托,踏上了去麻栗坡的路,给沉睡29年的哥哥带去了迟来的亲情问候。在咱们中国的历史里,军人保家卫国、百姓感念英烈,从来都是刻在骨子里的规矩。英烈把命交给国家,要是连他们的家人都过得难上加难,不光是烈属心里不好受,更对不起英烈当年的付出。王悦发烈士用年轻生命守住南疆,老母亲却因没钱迟迟不能扫墓,这不是某个人的错,而是时代变迁里,我们偶尔会忽略的角落。驻同安某部的做法,刚好补上了这个缺口。林晖政委的愧疚,是部队里“不丢下一个战友、不亏待一户烈属”的老传统;官兵们戒烟捐款,也是打心底里把烈士当亲人,把烈属的难处当自己的难处。这种情感,从战争年代战友互相挡子弹,到和平时期帮烈属解难题,人民军队的凝聚力,就在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里。烈属过得好,才是对英烈最实在的告慰。王悦发的老母亲没能亲自到坟前,但弟弟妹妹带去的,不只是一束花、一句话,更是家人的牵挂,是部队的温暖,是国家没有忘记他的证明。普通人看到了,会觉得英雄没白牺牲;当兵的看到了,会觉得就算有一天自己上了战场,家人也有依靠。英烈守国门,家国暖烈属,这从来都是咱中国人最硬的脊梁、最暖的底色。【评论区聊聊】你要是当年的官兵,会用什么方式表达对烈属的心意?(信源:官兵捐款为烈属筹路费烈士92岁母亲圆29年扫墓梦——中新网)
昌平烈士陵园扎实做好森林防火期安全工作
一是强化工作部署。加强统筹协调,实行24小时应急值守制度,确保应对突发事件反应快速、处置有效。制定防火安全预案,组建安全巡查检查队伍,重要点位、重要岗位责任明确到人,层层细化责任、层层落实责任。...
2022年4月30日,一个106岁的母亲跨越四百多公里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摸着儿
2022年4月30日,一个106岁的母亲跨越四百多公里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摸着儿子的墓碑嚎啕大哭“娃啊,娘来看你来了,这是娘最后一次来看你了”。每次看到这个新闻,看到这些照片,我的眼泪就会止不住的流,可我不愿意去擦掉,因为这些为国捐躯的烈士,值得我们缅怀,值得我流泪,值得让我们永远的记念。一个106岁的老人,拖着年迈的双腿,远赴几百公里外去看望儿子。43年的等待,43年的思念,可见到的却是一块冰冷的墓碑,做母亲的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怎么能不伤心,怎么能不嚎啕大哭呢。这位106岁的母亲名叫李东连,来自云南文山。儿子李加友,在1980年1月20日扣林山战役中牺牲,年仅25岁。儿子牺牲后,李东连老人曾几次来看过儿子。2022年清明节前,老人觉得自己都走不动路了,希望最后再去看儿子一眼,。就这样,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又一次来到了儿子的墓前。儿子是烈士,是英雄,值得纪念。其实,烈士的父母也是了不起的默默无闻的英雄。其实,李东连老人是幸运的。到目前为止,还有少数烈士的墓碑,由于种种原因,家人都还没去看过。在这些家庭中原因之一就是经济困难,凑不上路费。党的十八大后,国家对退役军人,烈士家属及参战退役军人出台了很多优扶政策,特别是对烈士家属,伤残人员,进行了特殊照顾。但是,目前还有一些烈士的家人,参战退役军人的生活过的很艰难。我们相信,这种问题终究将得到解决,我们不能让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活着时流血,牺牲后在地下流泪。希望那些为国参战军人的晚年过得幸福快乐。
奸商冒充我身份推平我父母墓地,还把维权的妹妹打到重伤,可他们不知道,我父母埋葬的地方是烈士陵园
为国隐姓埋名十年,我归乡祭拜烈士双亲,却看到整片墓地已成废墟。我愤怒上前:“谁准你们动这里的?你们知不知道这是谁的墓?工人撇嘴:“知道啊,人家儿子亲自签的字叫我们推的。“儿子?我 心头一紧,“你说的是谁?保安...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为梅华樊烈士寻亲成功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为梅华樊烈士寻亲成功 本报讯(陈正、苏亚男)在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霍山县党史部门协助下,历经数月走访,日前,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为梅华樊烈士寻找到亲人。2021年,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向社会公布首批10位安葬...
开远市为两名异地烈士成功寻亲忠骨迁入烈士陵园安息
近日,开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历经细致排查与多方联动,成功为云南剑川籍烈士邱根凯、贵州镇宁籍烈士刘士华找到亲属,不仅让长眠异乡的英雄与家人实现跨越时空的“团聚”,更将两位烈士的遗骸迁入开远市三台寺烈士陵园集中安葬,...
2025年10月24日,朝鲜金正恩在志愿军烈士陵园,对着毛岸英烈士墓单膝跪地,这
2025年10月24日,朝鲜金正恩在志愿军烈士陵园,对着毛岸英烈士墓单膝跪地,这一幕传出来,不少同胞瞬间红了眼。75年前,咱们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多少小伙子穿着单衣往朝鲜跑,最后埋在了异国他乡。毛岸英同志就是其中一个,把命留在了那里。现在75年过去,人家没忘了这份血换的情,用最郑重的姿势来致敬。最近东北亚不太平,美日韩老凑一块儿搞军演,飞机军舰天天在周边转,气氛一直绷着。这种时候,朝鲜的态度就很关键。它是咱们现在唯一的军事盟友,不是嘴上说说的那种。就像个“弹簧手”——一边拉着俄罗斯,不让俄罗斯在东北亚这边孤立;一边盯着日韩,只要日韩跟美国走得太近,朝鲜那边就有动作,不让他们随便挑事。这么一来,咱们东北边境的压力就小多了。很多人都说,现在国际上没真盟友,全是利益算计。但看金正恩这一跪,你会发现不是这样。当年咱们帮他们扛过难关,现在他们用实际行动记着这份情,这种互相扶持,比多少口头协议都实在。国与国之间跟人与人之间一样,你真心帮过别人,别人也会在关键时刻站出来。现在这局势,有这么个盟友在东北亚顶着,对咱们来说不是件坏事。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