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大陆缺什么我就做什么”,三次创业都击中中国芯片命门说这话的,是被称作
他说“大陆缺什么我就做什么”,三次创业都击中中国芯片命门说这话的,是被称作“中国芯片教父”的张汝京。这个在台湾长大的工程师,骨子里揣着最执拗的家国情怀,从德州仪器高管到三次创业攻坚,他这辈子就没离开过半导体,更没放下过“帮大陆造芯”的念头。很多人不知道,张汝京回大陆前,已经在半导体行业摸爬了二十多年。他在德州仪器干了整整20年,从普通工程师拼到高管,亲手在全球建过十几家晶圆厂,对芯片制造的全流程门儿清。后来他去台湾世大半导体掌舵,建了两座8英寸晶圆厂,却因为触动行业巨头利益,连应得的股票都被迫放弃。2000年,他干脆辞掉台湾第三大晶圆代工公司的总经理职位,带着全家搬到上海——不是来捞金,是来补大陆最痛的短板。那时候的大陆芯片圈,说是一片空白都不为过。技术落后欧美三代,连像样的工程师团队都凑不齐,909工程砸了百亿资金,最终成果也差强人意。张汝京没喊口号,直接撸起袖子干。他靠自己的人脉游说全球华人工程师,有人在美国有房有车,被他说动卖房归国;他拉来300多位中国台湾工程师、近百位欧美专家,硬生生凑齐了研发核心班底。建厂时更是省到极致,团队挤在铁皮屋里办公,天天吃盒饭赶路靠老桑塔纳,就这么省出三成资金投进技术研发。2000年建厂,2001年投产,2003年突破90纳米工艺,2004年建成大陆首条12英寸晶圆生产线,2009年45纳米试产成功。中芯国际的成长速度,让整个行业震惊,有人说“他一个人把大陆芯片快进了30年”。可高光时刻刚到,麻烦就来了。台积电两次以专利诉讼为由狙击,第一次索赔10亿美元,逼得中芯开放技术接受检查;第二次更狠,法院判决赔偿2亿美元、让出10%股权,还逼着张汝京必须辞职。2009年冬天,他亲手创办的企业,终究没能留住他。换别人早心灰意冷了,张汝京却没停步。创业禁令期间不能碰芯片制造,他就转头做LED,从材料到设备挨个突破,帮中国LED产业实现全链自主——毕竟LED技术和半导体有不少重合,他没浪费一天时间。2012年禁令一解除,他立刻创办新升半导体,瞄准的是当时100%依赖进口的300毫米大硅片。这东西是高端芯片的“地基”,没有它,再先进的制程都是空谈。仅用两年,“中国第一根单晶硅棒”就在他的工厂诞生,直接填补了国内空白。更让人佩服的是他的眼光。看到中小芯片企业面临设计和制造脱节的死局,他首创CIDM模式,拉着设计端和制造端联合出资、共享资源,把行业里的“对手”变成“队友”。后来车用芯片被国外卡脖子,他又立马牵手吉利,扎进车规芯片研发里。从核心制程到上游材料,从产业协同到车规芯片,他每一步都踩在大陆芯片最缺的地方。为什么他每次都能精准击中行业命门?因为他从来不看资本风口,只盯着“卡脖子”清单。芯片制造难,难在量产;量产难,难在人才、体系和资源整合。这些别人避之不及的“硬活”,恰恰是他最擅长的。他懂怎么说服设备厂商松口供货,懂怎么打通产学研链路,懂怎么在资金和技术间找平衡,这种“链条式攻坚”,比单点突破管用得多。有人说现在国产芯片还在烧钱,不少企业没盈利,可没人敢否认张汝京的价值。2025年国产GPU企业集体冲刺IPO,背后是无数个“新升半导体”打下的材料基础;我们手机、汽车里的国产芯片能稳定运转,离不开中芯国际当年种下的技术火种。他不穿西装,不住豪宅,常年吃快餐盒饭,却用三十年时间,为中国半导体搭起了骨架。台积电的诉讼没能打垮他,行业低谷没能劝退他,靠的从来不是运气,是“以做中国人为荣”的初心,是“缺什么补什么”的执着。芯片战争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正是这样愿意扎根的工程师,愿意把一生奉献给“造芯”的拓路人。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