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在南京中国陆军总部礼堂侵华日军签字投降,随后中国战区分为16个受降区接受日军投降。当时,在中国战区即将要投降的日军高达128万之多,这可不是小数目,如何稳妥安排这些日军顺利接受投投降,也是一件大事。
当时,根据盟军最高统帅部《总命令第一号》关于受降区域的划分,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签署发布的命令,将中国战区分为北越地区、广州地区、汕头地区、长衡地区、江西地区、杭州地区、沪宁地区、武汉地区、徐蚌地区、平津地区、山西地区、洛阳地区、开封地区、山东地区、热察绥地区、台湾地区等16个受降区,麦克阿瑟还规定,在日军投降仪式上,日军代表正式投降时不得佩戴军刀。在各个受降城都举行了受降仪式,其中规模最大最为隆重的当属华北战区在故宫太和殿广场举行的日军受降仪式。
第十一战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6月26日战区司令长官部成立于河南郑州,司令长官由原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调任。该战区负责的作战区域包括河北省、山东省及河南省北部地区。
抗战胜利后,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任命孙连仲将军为平津地区受降主官,日军在华北投降部队包括:第一一八师团、独立混成第九旅团等部队,集中天津;华北和蒙疆方面军包括独立混成第二、八旅团、战车第三师团等部队集中北平一带……共计326244名官兵,日军投降代表为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根本博等,办理投降地点在北平。
9月9日,孙连仲司令长官派遣的战区前进指挥所由副参谋长吕文贞带领进驻北平,安排受降事宜。10月9日孙连仲将军率部分幕僚由新乡乘机抵达北平,接受日军华北方面军、第43军等部投降,并决定北平受降典礼设在故宫太和殿广场,同时允许民众进入受降现场观看。
最初华北战区洽降时,原定的地点是在中南海怀仁堂,但在此过程中日军蛮横无理地提出希望在受降仪式上依旧能够佩戴军刀和勋章,意图以此来保留最后的“面子”,说什么“武士道精神不能丢”。前往北平洽降的吕文贞将军严词拒绝后还当即决定,受降仪式改为可以容纳上万人的紫禁城太和殿广场,要让全体北平市民都能看到日军投降的样子,万民同庆中国的胜利。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68月15日时逢阴历七月初八,老北京有过七月十五中元节的习俗,也就是“盂兰盆会”,一直到七月三十都有连续不断的灯会和庙会等活动,小孩子们都点荷叶灯、莲花灯,取“以灯度亡”之意。
这一年的“盂兰盆会”,“举国欢腾共庆和平,盂兰盛会同悼英灵”。百姓们都糊了写着“庆祝胜利”等字样的灯笼,提灯逛街。学校的学生们临时组织起来,抬着大海棠叶形状的中国版图灯,还有中、美、英、苏的胜利灯总共好几百盏,敲锣打鼓地游街。报载,“昨日各纸店生意骤增”,今年“纸价昂贵,然近数日,赶制成糊灯者亦不少”。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10日这天,秋高气爽,晴空万里。这天是民国的国庆双十节,选在这天受降也正是为了彰显我泱泱中华的大国崛起。一大早,故宫太和殿前,从四面八方涌来观礼的人群已是比肩接踵,有20万人涌向故宫围观日军受降仪式,占到了北平全城人口的十分之一。喜悦的气氛弥漫着洋溢着,十四年抗战终于迎来了一个令国人振奋的结局。
八年零三个月之前,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畔枪声响起,日本驻屯军一再的无耻挑衅终于引发了全面抗战,古都北平城不到一月即沦于日寇铁蹄之下。亡国奴的滋味是不好受的,终于,他们等来了抗战胜利,等来了华北日军正式投降这一天,北平老百姓怎能不扬眉吐气呢!
故宫又被称为紫禁城,明清两朝的皇宫,北平的中心。太和殿又是故宫内最大的宫殿,是旧时帝王问政天下的地方,同时也是国家宣告大胜的地点。因此在这里举行受降仪式,对于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在太和殿的窗户上悬挂着中、美、英、苏四国国旗,在大殿门前还有四面匾额,上面写着金色的“凯”字。
当时受邀参加太和殿受降仪式的英军约翰・斯坦菲尔德上校曾这样记录:“汽车载着我们前往紫禁城,行进在北平街道上,通过拥挤的凯旋门下欢呼的人群。汗流浃背的士兵为我们从欢呼激动的人群中开辟出一条狭窄的通道让我们能够前进。到达紫禁城午门后,再通过50码长的过道我们来到了广场的另一端。在这里我们下车步行,我们经过太和门来到了太和殿前巨大的广场。广场上人山人海,大约有十万民众,到处都挤满了前来见证胜利的人群。”
一切准备就绪以后,9:20,作为仪仗队的第11战区特务团入场担任警卫。中国百姓看到军容整齐的士兵发出了热烈的欢呼。随后9:30,北京市长熊斌及其他参加受降仪式的军政要员和受邀观礼的外国嘉宾步入会场。9:40,同盟国的美国代表凯勒・罗基司令、华顿参谋长,英国代表蓝来纳,苏联代表巴斯力克耶夫,法国代表马至礼,荷兰代表高克等相继到场。9:50,第11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在军乐声中登上太和殿。观礼民众热烈鼓掌……
景山上汽笛长鸣,太和殿前礼炮响起,军乐队奏乐,举行升旗礼奏国歌仪式,之后在场的人们肃立为抗战中牺牲的烈士默哀。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10日的太和殿,这场伟大的胜利仪式北平人民整整盼了8年。
上午10:10整,受降仪式正式开始,景山顶上军号长鸣,太和殿前礼炮声声,军乐奏起,中外来宾依次入席后,身材高大的孙连仲将军步下太和殿台基,立于受降台后正中。
孙连仲
孙连仲将军是河北雄县人,西北军十三太保之一,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2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1军团司令,后接替刘峙任第2集团军总司令。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孙连仲率部在台儿庄战役中与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矶谷廉介第10师团奋勇作战。犹记得台儿庄大战,31师师长池峰城将军向时任第五战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的孙连仲上将报告部队折损严重,请求撤至运河以南。亲自督战的上将军回复了一句豪言壮语:“传我的命令,当兵的打光了,当官的填进去,你填过了,老子就来填。”就是这句稍显粗鲁的命令,将所有将士的斗志再次点燃。战士们组成敢死队,冒死冲进台儿庄阻击日军,等候援兵到来。最后,在援兵的夹击下,日军终被击溃。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6月孙连仲兼任河北省政府主席,7月升任第11战区司令长官。
随后日军投降代表华北日军最高指挥官根本博中将,参谋长高桥坦中将,副参谋长渡边度少将等20人由太和门旁门入场。来到受降台前向孙连仲将军敬礼后退到左边站立。
三份日军投降书摆到了受降台上,先由日军最高指挥官根本博中将签字后,再呈交孙连仲将军签字。当签字完成后,全场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随后日军投降代表将自己的军刀放到受降台上,献出代表军人尊严的佩刀后随即退下从旁门而出。
这时候场内奏响国歌,孙连仲将军带头高呼中国万岁,民众欢声雷动。10:35,中国战区规模最大,最激动人心的受降盛典自此拉下了帷幕。典礼仅有短短的25分钟,但是目睹这一幕的在场中国人无不群情振奋,扬眉吐气。
当这些日本侵略者在众目睽睽之下离开典礼会场时,一架盟军B-52式轰炸机从会场上空隆隆飞过。乐队高奏欢歌,观众欢腾之情似火山爆发。全场军民高呼:“中国万岁”“胜利万岁”。欢声雷动,响彻云霄,青年少壮欢颜尽展,暮年老者多已失声痛哭。
尽管整个太和殿受降仪式只有短短的25分钟,但这代表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首次完全彻底的胜利,代表着中华民族被任意欺凌时代的结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太和殿受降这天,也正好是故宫博物院成立20周年的纪念日。太和殿的这场日军投降仪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荣辉,将永载史册!这一天,古老的紫禁城、恢弘的太和殿,与20万北平市民一起见证了辉煌的历史时刻。
全面抗战始于北平卢沟桥畔,终于北平太和殿前,历史有时仿佛是一个圆轮,不过有一件事是确定无疑的:中国人民在付出了巨大的奋斗牺牲代价下,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昭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正式踏上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