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现在还能通过杠杆暴富吗

在借钱这件事情上,普通老百姓的态度往往会走向极端。要么拼命的上杠杆,想要一波梭哈暴富,要么就视债务为洪水猛兽,谁让他借钱

在借钱这件事情上,普通老百姓的态度往往会走向极端。要么拼命的上杠杆,想要一波梭哈暴富,要么就视债务为洪水猛兽,谁让他借钱,谁就是在害他。这种非黑即白的认知,未免过于片面了。

相较于20年前,现在的确不是举债发展的好时机,但是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只有理解了债务的本质,我们才能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谨慎保守,什么时候应该大胆举债发展。

上一代人之所以能够通过负债来实现阶层跃迁,恰恰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既没多少钱,也没多少负债。别人没钱,你借到了钱,你就有了资本优势;别人没有负债,也就意味着他们的消费能力没有受到影响。再加上当年的中国经济发展极其迅猛,老百姓们迅速从物质匮乏走向了物质充裕,手上有了钱,消费能力越来越强。而当年的那帮负债者,将借债得来的资本优势转化成了资产,要么就是贷款买房,坐等升值,要么就是投入到商品生产,而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消费力旺盛的市场,没几年的功夫,这群负债者们就与老百姓拉开了差距,资本的雪球也是越滚越大。

但是到了如今的时代,这套逻辑就行不通了。大家不仅背上了负债,也在资本层面拉开了差距,并且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远不如20年前。如果你在这个时候盲目举债,你既不会比大多数人更有资本优势,也找不到需求旺盛的市场了,截至今年的二季度,我国的居民部门杠杆率为61%,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已经被房贷严重透支,在这种情况下,再搞以前那套举债扩张的模式,在大多数领域恐怕就行不通了。

当社会整体上行的时候,你借的钱越多,不仅能赚的更多,并且债务压力也会随时间而减轻。

试想一下,在90年代初期,当时能拿出10万块钱,那都是了不得的事情,那个时候如果你能想办法去银行贷款10万块,在上海市区随便买套房子,哪怕按照8%的年化利息计算,按照等额本息的还款方式,30年的还款总额也不过就是20万,这点债务,跟一套上海房产的价格相比,连个零头都算不上。

我在之前的内容中提到过,M2的增速高于经济增长率是货币购买力下降的根本原因。1990年至今,我国的M2扩张了208倍,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8%,而GDP的总量,则增长了大约70倍,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9%。与M2增速相比,每年都要少一半。而这少掉的一半,就是资产价格飞涨、货币购买力下降的根本原因,也是那群大胆负债的群体,在经济上与广大老百姓拉开差距的本质推动力。

而这一切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收入不涨反降,房价疲软,企业利润下滑,财政也在紧缩,整个社会都进入了收缩调整的阶段。在这样的局势下,你借来的钱,不再会因为经济发展和资产上涨而抵消,而你的收入反而更加不稳定了,此消彼长之下,负债就不再是杠杆,而是大山。

上一代负债者们的财富增长,实质上是建立在资产价格长期上涨与人口红利之上的。经济的增长,信贷的扩张,以及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共同造成了资产增值。换而言之,他们的贷款,是全社会劳动者们一起在还的。只可惜绝大多数老百姓们没看透这一点,眼瞅着房价越长越高,心里又痒痒,又慌张,在犹犹豫豫之间摇摆了很多年,最后终于鼓起勇气出手的时候,黄金时代早已过去,这帮看似最谨慎的人群,却接盘接到了最高点。

但越是大环境不好,社会就越需要老百姓负债。因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都是建立在债务上的,也就是通过借款透支未来的消费能力,来推动眼下的经济发展。因此,当经济良性循环的时候,为了继续维持增长,适度的负债,老百姓也是乐意接受的,但是当经济下行的时候,在借款风险最大的时候,偏偏还要更大力度的借钱消费,才能扭转经济的颓势。老百姓们只有持续借钱,持续花钱,持续还钱,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链条才不会断。

于是,我们现在就会看到一种很矛盾的现象,各项经济指标都不差,货币流动性充足,但是老百姓却越来越没钱了,这就是整个社会为了发展的需求而刻意引导负债的结果。

现在的中青年人常说自己焦虑并不是矫情,当全社会无论商家还是政府,无论学者还是网红都在鼓励你负债消费的时候,你就很难再保持平常心。

但是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这却是必要的,债务不仅能够保证经济发展,还能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一个个背负着债务的中青年人们,就像是被去了势的猫狗一样,保守,温顺,日复一日的工作,消费,还贷,在一个划定的范围内按部就班的生活着。这是个体的悲哀,却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要背负的宿命。

要想在现在的局面下打破这一枷锁也不是没可能,这个时代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结构性的窗口,在这些领域里,如果你找到了合适的商机,还是有可能复制前文提到过的举债扩张的逻辑的,而这些领域,就是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只不过现在的机遇门槛更高了一些,需要大家耐心的研究分析,在这个时代里,会学要比敢闯更重要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