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来郑州吃啥?当地人推荐这10种,大家觉得咋样?

郑州的地下埋着中国最早的“大邑商”,3600年城址没挪过窝,夯土还带着商代的温度。内城的宫殿基址、外郭的铸铜作坊,还有杜

郑州的地下埋着中国最早的“大邑商”,

3600年城址没挪过窝,夯土还带着商代的温度。

内城的宫殿基址、外郭的铸铜作坊,还有杜岭方鼎的沉实纹路,都是实打实的证据,

这地儿1955年发现的商城遗址,早成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城里人的性子像城墙一样实在。

正月里阜民里灯会最热闹,灯组从商代玄鸟讲到八十年代老郑州,

逛的人手里攥着吃食,耳边是舞龙的鼓点,这民俗不是摆样子,是真活在日子里。

街头的吃食,都带着中原的醇厚。

今天,小汐跟诸位聊聊郑州的小吃……

大隗荷叶饼

是清嘉庆末年(1819年)新密大隗镇的“硬核老味道”。

相传乾隆南巡时,地方官献上这形似含苞荷花的饼,皇帝咬开薄如蝉翼的面皮,

见玛瑙般透亮的玫瑰糖馅扯丝不断,直夸“中!

比御膳房的甜点还中!”这手艺原是惠兰斋黄忠改良的,他攥着秘方不传子女,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教给后人。

如今丰园食品社继承了这门非遗手艺,面皮要叠30多层,

烘烤得火候精准,常温放月余仍酥香不腻,成了新密人走亲访友的“硬通货”。

当地人管这饼叫“荷叶包”,逢年过节或待客,必得端上一盘。

饼馅甜而不齁,带着玫瑰香,咬一口“得劲”得很。

2023年它成了新密非遗,2007年还拿了“中华老字号”。

荥阳霜糖

明清时汜水镇周长海家族创制的“广糖”“行糖”,

曾随雷允上的药箱漂洋过海,如今仍用铜锅熬着五百年前的甜。

柿霜采自霜降后的柿饼,经打霜、澄缸、熬炼,成直径五厘米的圆饼,

咬开时“咔嚓”一声,凉丝丝的甜直窜喉嗓,像咬碎半片秋月。

李东发老汉说:“这糖,得顺着节气来,早无霜,晚流汤,霜降柿子甜如汤!”

这糖可不是光甜嘴儿。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早记着:“柿霜,入肺病上焦,药尤佳。”

汜水镇的妇人坐月子时爱含片霜糖,治口疮、润喉,比药还灵。

如今传习馆里,老匠人正教娃儿们“打霜”,

柿饼在漏子上滚三滚,霜就落进瓦罐里,像落了层薄雪。

这甜,是黄河水浇出来的,是祖祖辈辈守着的“药食同源”的魂。

龙须糕

传说哪吒闹海时割了龙王的须,交给厨师做成糕点分给百姓,

从此这糕点就有了“龙须”的名儿。哪吒那股子“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劲儿,

跟咱郑州人“义”字当头的性格,中不中?

这糕点表面须状,像极了龙须,咬一口甜咸适中,香酥绵密,

麦芽糖的清甜混着果干坚果的醇厚,恁是能勾住魂儿!

制作龙须糕可讲究着呢!

糯米面、面粉混着燕根苗(打碗花)蒸熟,

拌上白糖、樱桃、青梅、瓜条、桃仁、葡萄干,压成四方块蒸透。

出锅晾凉切块,那叫一个“色白如玉,香酥不腻”。

郑州人过节、婚宴上总少不了它,图个“龙须护体,百病不侵”的吉利。

现在游客来郑州,必得打卡这口“老味道”,咬一口,恁是能品出千年古城的人间烟火气!

登封烧饼

老辈儿说原是“火烧秦桧”的活计,

南宋时百姓捏面龟泄愤,烤得焦黄,啃一口骂一句,后来成了圆烧饼。

这饼子半发面半死面,芝麻得泡足时辰,

炭火烤得焦盖翘,咬一口“咔嚓”响,芝麻香窜鼻梁,中!

如今成了登封的魂儿,婚丧嫁娶摆桌,出门带几个,香得很!

王婶儿说:“这烧饼,得劲!外焦里嫩,夹个卤豆腐串,美哩很!”

2021年成了省非遗,孙师傅家六代传,火候把控是绝活,央视都来拍过。

机器烤也中,但老味儿不能丢,

金黄焦盖能揭,内里松软带麦香,咬着“沙沙”响,才是登封味儿!

外地人来嵩山,先啃个烧饼,才算到了家。

荥阳胡辣汤

这碗“中”得很的汤,藏着河南人的烟火魂。

它兴于八九十年代,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外地飘进荥阳,

汤里泡着牛骨香,揉着胡椒辣,混着海带、面筋、木耳、黄花菜,熬得黏稠挂碗,

喝一口直窜脑门子,暖得人浑身通透。

老辈人说,这汤原是御医给皇上熬的“御汤”,后来御厨流落民间,才成了百姓的“醒神汤”。

在荥阳,胡辣汤是早市的“硬核担当”。

天没亮,摊前就排起长队,老少爷们端着碗蹲在路边,“吸溜”一口汤,咬口油馍头,

再配勺豆腐脑“两掺”,那叫一个“得劲”!

这汤,冬日暖胃,夏日发汗,连感冒鼻塞时喝一碗,都能通窍醒神。

如今,它成了外地人来郑州打卡的“必吃榜”。

葛记焖饼

诞生于清末,创始人葛明惠原是北京珂王府厨役,

因用坛子肉烩千层饼救急获赞,1926年南迁郑州,

在大同路支锅立灶,从此扎根中原。这碗焖饼,郑州人叫它“老味儿”,

逢年过节“得咥一口”,像极了老辈人说的“家暖锅暖心不凉”。

如今它是省级非遗,凭“饼软肉香、肥而不腻”摘过“中华名小吃”桂冠。

饼是手工软面烙的千层,切条后铺青菜、坛子肉,浇高汤焖透,

汤头用鸡鸭骨熬,鲜得能“抻舌头”。

肉香裹着饼香,咬一口“中不中?”,软乎又筋道,配腊八蒜解腻,是老郑州“解馋标配”。

现在虽有了海鲜、素食新口味,但老店仍守着古法,

连锅都是“一焖一锅”,讲究个“原汁原味”。

这焖饼,不仅是饭,更是活着的民俗,暖着几代人的胃,也暖着中原的烟火气。

烤鸭

北宋《东京梦华录》就记着“燠鸭”,那会儿汴京酒楼里的烤鸭,皮脆得能敲出响儿,

肉嫩得能抿化。后来金兵南下,烤鸭手艺跟着康王赵构溜到杭州,

又绕回南京成了“金陵片皮鸭”。

直到1953年陇海铁路拉通,开封师傅李清林揣着祖传的挂炉手艺闯郑州,

在北顺城街支起烤炉,五顺斋烤鸭这才扎下根。

如今管城区的老店里,还能瞅见师傅用枣木火烤鸭子,鸭皮金黄油亮,咬开“咔嚓”一声,

肉汁混着枣木香直窜鼻腔,蘸甜面酱卷荷叶饼,

再就口“得劲”的胡辣汤,老郑州的烟火气全在这儿了。

这鸭子可不简单,2020年成了区级非遗,2021年又升市级。

师傅们讲究“三烤三歇”,先高温锁汁,再中温逼油,最后回火提香,鸭架还能熬汤,

撒把葱花香得能把隔壁小孩馋哭。

蔡记蒸饺

这笼蒸饺源自1919年,蔡士俊从北京皇宫帮厨回郑,在西二街支起“京都老蔡记馄饨馆”,

用肥三瘦七的土猪后腿肉,配姜米、小磨油调出灌汤馅,

面皮半烫半死揉得筋道,每个蒸饺捏足13道柳叶褶,少一褶都算废品。

蒸时铺层马尾松针,松香混着肉香,咬开皮薄如纸的蒸饺,

汤汁“滋”地涌出,满嘴鲜香,出门百步外,余香还在喉咙里打转。

这笼蒸饺不单是吃食,更是郑州人的“面子菜”。

外地亲友来,必点一笼配鸡丝馄饨,骄骄地喊:“这是咱郑州的百年老店!”

逢年过节,老少围坐,咬开蒸饺唠家常,疲累就散了。

如今它列了省非遗,成了“郑州老三记”之一,

可老匠人还在教小徒弟捏褶,手艺不丢,味道不跑。

回郭镇肉合

从清朝康乾年间传下来的“硬核美味”,

在巩义回郭镇人的舌尖上滚了百十年。

它不是普通馍夹肉,死面烧饼要经七道火候烤得“外焦里嫩”,咬一口“咔嚓”掉渣;

猪头肉得用百年老汤煨足四小时,肥肉透亮似琥珀,

瘦肉丝丝分明,拌上现捣的蒜汁儿、香醋、辣椒,再搭上时令菜:

春椿芽、夏黄瓜、秋胡萝卜、冬腌白菜,四季各有“鲜头”。

当地人管这叫“饼脆、肉香、菜爽”三重奏,吃时必配紫菜蛋花汤,

人均二十来块,占着回郭镇早点摊半壁江山,

老话儿说“未食肉合,枉到回郭”,可不是瞎吹。

烧饼得“热乎着吃才脆”,肉要“凉拌着才香”,

现调现拌,汤汁儿裹着肉香直往喉咙里钻。

郑州烩面

抗战时期,郑州厨师将麋鹿汤改良为山羊烩面。

李世民落难时那碗“救驾面”的传说,至今还在老茶馆里飘着香。

如今它成了“中国烩面之乡”的招牌。

汤是烩面的魂,羊骨配党参白芷熬六小时,

白汤如乳,面片“三揉三醒”后筋道似皮带,配菜有黄花菜、木耳、鹌鹑蛋,

撒把香菜,淋勺羊油辣子——嘬口汤,鲜得直咂嘴。

郑州人爱这碗面,不仅因它“五合一”的实惠,更因它是乡愁的锚点。

远游的河南娃,回乡第一顿必是烩面,热乎的汤水下肚,比啥山珍海味都“中”。

这碗面,是中原的魂,也是人间的暖。

小汐说完这些小吃,忽然想起刘震云老师常聊的理儿:

吃食啊,跟人一样,得往实在里活。你看那登封烧饼,炭火里滚过才香;

葛记焖饼,老汤里煨着才入味。人活一世,不就图个踏实热乎?

下回您来郑州,别光盯着少林寺看,拐进老街巷,蹲路边喝碗胡辣汤。

汤热着,人坐着,这日子,就中了。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