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徐霞客青云志大奖评审团官宣,28位大咖,树立亚洲文旅品质新标杆

中国文旅产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当前行业面临的三重挑战:体验同质化、评价体系缺失、供需错配。许多文旅项目陷入“复制

中国文旅产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当前行业面临的三重挑战:体验同质化、评价体系缺失、供需错配。许多文旅项目陷入“复制粘贴”模式,缺乏文化个性与创新灵魂。

而现有评选多侧重于硬件或单一维度,缺乏覆盖“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的综合评价标准。消费者对深度文化体验的需求,与市场提供的浅层观光产品之间存在断层。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徐霞客青云志大奖应运而生。它以“传承霞客精神,聚焦口碑价值”为宗旨,旨在通过树立真正具有示范意义的标杆,推动产业从“流量争夺”转向“价值创造”。

当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照碧海而暮苍梧”的探索豪情,撞上新时代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一场汇聚行业顶级智慧的文旅盛会“徐霞客青云志中国文旅卓越大奖”在香港荣耀启幕。

该奖项以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探索精神为内核,覆盖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旨在用“口碑+专业”的双重认证,让优质项目脱颖而出,成为游客的出游指南。

01 顶尖阵容:文旅界的“梦之队”

这是一场跨越四百年的精神对话,作为紧扣国家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导向的全品类文旅口碑奖项,徐霞客青云志大奖的评审团配置堪称“顶级”。

评审团主席、著名音乐家滕矢初以深厚的艺术造诣与广阔的文化视野,为评审工作锚定专业方向。在他的领衔下,28位跨领域顶尖专家组成了被媒体称为“文旅智囊天团”的评审团队。

27位总评委星光熠熠,横跨文化学术、艺术表演、影视传播、文旅规划、传媒公信力、跨界代表六大核心领域,实现了文化、艺术、学术、产业、传媒的深度跨界融合。

文化学术领域,于丹、张颐武、范周等权威学者,以数十年深耕的思想厚度,深挖文旅融合的文化根脉。

艺术表演领域,谭晶、吕薇、侯勇、冯雷、颜丹晨等家喻户晓的艺术家与演员,以大众视角审视文旅体验的情感共鸣与传播价值。

影视传播领域,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霍猛、还有吴曼芳、关玲等行业大咖,以光影美学赋能文旅IP打造。

文旅规划领域,吴志才、方忠权、徐宁、薛义等规划专家,以专业标准把控产业发展方向和逻辑。

传媒公信力领域,新华社亚太总分社原社长俱孟军、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党委书记李建兴等资深传媒人,以权威背书护航文旅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评审团还包括了著名画家王西京、奥运冠军王丽萍等跨界代表,法学家支振峰,让体育精神、法治思维与文旅活力碰撞出别样火花,让文旅评价体系更具包容性与时代感。

28位跨领域顶尖专家组成的“文旅梦之队”,正以专业之尺丈量中国文旅的品质新高度。

02 创新机制:专业与市场的双轮驱动

徐霞客青云志大奖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成功构建了一套 “双轮驱动+全民参与”的立体化评价模型。这一模型打破了传统行业评选的局限,将专业权威与大众声音有机融合。

在专业维度,28位专家评审从文化内涵、艺术表达、产业逻辑等专业角度进行深度评审。

而在大众维度,通过“文旅神秘客”计划招募万名体验者,以真实消费场景中的感受验证项目品质,确保奖项“既叫好又叫座”。

“四维融合”评分机制形成多重权威保障,专家评审、大众真实评价、神秘客实地探访、行业数据监测相结合。打破专家说了算或纯投票定胜负的单一模式。

03 国际视野:从香港走向世界的战略布局

全链条覆盖与可持续标准是这一大奖的另一创新亮点。评选覆盖文旅产业所有环节,并首次将“文化活化能力”“可持续发展潜力”纳入核心指标,引导行业关注长期价值而非短期效益。

徐霞客青云志大奖立足香港布局全球,具有深远的战略考量。香港作为国际文旅枢纽,为奖项搭建了天然的“国际传播桥梁”。

其完善的海陆空交通网络与全球联通优势,可高效联动大湾区文旅资源,将港澳的多元文旅特色与内地的山水人文、非遗传承纳入同一评价体系。借助香港常年吸引全球游客的流量基础,让原本分散的内地文旅口碑信息,通过香港这一枢纽实现系统化、国际化传递。

徐霞客青云志大奖的设立,有望在三个层面重塑中国文旅行业生态:为品质正名,重建消费信任。为创新赋能,引导产业方向。为生态聚力,构建协同网络。

通过跨界评委、全球推广大使与神秘客计划,大奖正在构建一个汇聚专家智慧、市场反馈与跨界资源的产业创新生态,为长期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大奖的国际化视野值得称道,获奖项目将直通亚洲国际文旅展会,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平台上展示中国文旅品质,推动本土标杆与国际标准对话。树立亚洲文旅品质新标杆,成为中国文旅走向世界的名片,向全球展示东方品质的独特魅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联系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