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初,赵女士在河南郑州为儿子办订婚宴,买了11箱海之蓝白酒,总共花费7150元,婚宴当天打开6箱酒喝,结果好几位客人喝完身体不适,有人被直接送去医院,赵女士自己在第二天也去输液治疗,起初大家以为只是饮酒过量导致,后来亲家提醒可能是酒有问题,赵女士才开始着手调查。

她送去检测了七瓶酒,结果发现全是假货,洋河酒厂的工作人员仔细检查了包装、防伪标签和瓶盖,发现这些都是仿冒的,只有瓶子本身是正品,估计是用回收的旧瓶子重新灌装了假酒,市场监管部门最终认定这是假冒注册商标的行为,也就是说,酒的牌子被人冒用了,但酒本身没有安全问题,销售这些假酒的徐华百货因此被罚款,具体金额没有对外公布。

赵女士要求商家按照退一赔三进行赔偿,但商家表示拒绝,他们辩解说这些酒是别人寄存在店里的货品,商家自己并没有采购过,又说货款已经全部交给上家,他们没有从中赚钱,还提出已经被有关部门处罚过,因此不应该再对消费者做出赔偿,这一套说法把商家的身份从销售方转变为代管人,试图以此绕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惩罚性赔偿的条款。
这件事背后不只是商家在耍滑头,法律上经常分不清商标侵权和产品安全的问题,执法部门更愿意直接罚款,很少帮消费者去处理民事官司,小地方的杂货店常用“寄售”模式,进货时不用查验商品,出了事就推给供货方,监管部门很难抓住把柄,大家买名酒大多为了面子,没人真去查真假,这就给了假酒生存的空间。

赵女士和商家谈了几次,对方最终退了7150元,还给了8000元补偿,但商家没有承认骗人,也没有说明上家是谁,这个数目比法律规定的三倍赔偿要少,算是双方私下让步的结果,赵女士花费的时间、精力和检测费用,其实远不止这些。
河南、安徽和江苏交界地带近年屡次出现假酒案件,不法分子利用真酒瓶灌装劣质假酒,这种手法成本不高,又隐蔽难查,往往要等消费者喝完酒后才会察觉问题,2024年3·15晚会曾曝光此类情况,但基层查处仍主要依赖群众举报,缺乏主动监管机制,消费者在购买名酒时若只图便宜,必须格外留心,以免事后追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