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斯坦福大学发布了一项关于人工智能在减肥领域应用的新研究,结果让不少人倒吸一口凉气:
那些看似贴心、随时在线、还能根据你的体重和饮食习惯给出“个性化建议”的AI减肥教练,可能正在悄悄助长饮食失调的风险。
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对技术的无端指责。
研究团队分析了多个主流AI健康助手在面对用户提出“如何快速减重”“怎样吃得更少”“我是不是太胖了”等问题时的回答,发现它们常常鼓励极端节食、过度运动,甚至默认“越瘦越好”的审美标准。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AI缺乏识别高风险用户的能力,比如已经有厌食倾向的人,向它倾诉“今天只吃了一根黄瓜”,AI不仅不会干预,反而可能夸一句“坚持就是胜利”。
听起来有点荒诞,但现实比想象更复杂。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一个本该帮人变得更健康的工具,反而可能成为心理健康的隐患?
AI减肥教练到底靠不靠谱?
普通人又该如何安全地使用这类技术?
先说个背景:过去几年,AI健康助手火得一塌糊涂。
你打开手机,随便搜“减肥计划”“热量计算”“饮食打卡”,跳出来的推荐里十有八九带着AI标签。
有些App甚至打出“24小时私人营养师”“比真人教练更懂你”的口号。
价格便宜、不用预约、随问随答,确实方便。
尤其对那些不好意思去健身房、不敢看医生、或者觉得请私教太贵的人来说,AI成了“救命稻草”。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
它太像“人”了,却又不是人。
人类教练虽然也有水平高低之分,但至少能观察你的脸色、语气、情绪状态。
如果你连续一周说“吃不下饭”“觉得自己好胖”,一个负责任的教练会警惕,可能会建议你去看心理医生。
而AI呢?
它只会根据关键词匹配答案。
你说“想瘦到80斤”,它可能回你一套极低热量食谱;
你说“今天又暴食了”,它可能教你“明天断食补偿”。
它没有共情能力,也没有医学判断力,更不知道“饮食失调”是什么。
斯坦福的研究特别指出,AI在回应涉及体重、身材、食物的问题时,往往默认接受社会主流的“瘦即美”价值观,而忽略了健康体重的多样性。
比如,一个身高165厘米、体重55公斤的女性,在医学上完全属于正常范围,但如果她告诉AI“我觉得自己腿粗”,AI很可能不会告诉她“你的BMI很正常”,而是直接跳到“试试这组瘦腿动作”或“减少碳水摄入”。
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对心理脆弱的人群尤其危险。
饮食失调,比如神经性厌食症、暴食症并不是简单的“吃太少”或“吃太多”,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疾病,常与焦虑、抑郁、自我价值感低下密切相关。
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指出,饮食失调的死亡率在精神疾病中排前列。
而AI非但不能识别这些信号,反而可能强化患者的扭曲认知。
有人可能会说:那别用不就行了?问题是,现在AI已经无处不在。
你刷短视频,算法推给你“7天瘦10斤”的教程;你用智能手表,它每天提醒你“今日卡路里超标”;
你下载一个喝水App,首页弹窗就是“搭配我们的减肥计划效果翻倍”。
技术正在以一种温柔但强势的方式,把“控制体重”变成日常生活的默认选项。
更麻烦的是,很多AI背后的训练数据本身就带有偏见。
研究人员发现,不少健康类AI模型是在社交媒体、健身论坛、网红博主内容上训练出来的。
而这些地方充斥着极端节食法、体重羞辱、身体焦虑的内容。
AI学来的,自然也是这套逻辑。
举个例子:你在某平台问“女生标准体重是多少”,AI可能引用某个过时的BMI表格,告诉你“160cm应该90斤”。
但现代医学早已强调,BMI只是一个粗略参考,肌肉量、骨密度、体脂率、代谢水平、甚至种族差异都会影响健康体重范围。
可AI不会解释这些,它只会输出一个数字,然后让你对号入座。
这就像拿着一把生锈的尺子量身高,还坚信自己量得准。
那么,普通人该怎么看待AI减肥建议?
首先得明白一点:AI可以是个工具,但绝不能当“权威”。
它能帮你算热量、记录饮食、提醒喝水,这些都没问题。
但一旦涉及到“我该不该减”“减多少合适”“为什么总控制不住吃东西”这类深层问题,就必须回归专业医疗渠道。
真正的健康管理,从来不是单纯“少吃多动”四个字能概括的。
它需要了解你的家族病史、激素水平、睡眠质量、压力状态,甚至童年经历。
这些,AI统统做不到。
斯坦福的研究其实不是要我们彻底抛弃AI,而是呼吁开发者、平台和监管方负起责任。
比如,在AI回答涉及极端减重请求时,自动触发心理健康提示;
在用户连续输入负面身体评价时,建议联系专业医生;
或者干脆在健康类AI上线前,强制通过临床心理学专家的审核。
目前,已有部分国家开始行动。
欧盟在《人工智能法案》中明确将“心理健康相关AI”列为高风险应用,要求严格测试。
美国一些州也在推动立法,要求健康类App披露其AI是否经过医学验证。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最实用的建议是:
保持怀疑,保持距离。
当你使用任何AI健康工具时,不妨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这个建议有科学依据吗?
它是否让我感到更焦虑?
如果我的朋友收到同样的建议,我会担心他吗?
另外,别被“个性化”三个字迷惑。
很多App吹嘘“AI为你量身定制计划”,但实际上只是把你填的身高体重代入一个固定模板。
真正的个性化医疗,需要动态调整、持续反馈、跨学科协作,远不是当前AI能达到的水平。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你的价值,从不取决于体重秤上的数字。
社会总在制造焦虑,告诉你“不够瘦就不够好”,但健康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竞赛。
有人天生骨架大,有人代谢慢,有人因为药物原因体重难降
这些都不代表你不努力、不自律、不值得被爱。
斯坦福这项研究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提醒我们:在拥抱技术便利的同时,别忘了守住人的底线。
健康不是数据,身体不是项目,减肥更不该是一场孤独的自我惩罚。
AI可以帮你记账、导航、写邮件,但在关乎身心健康的领域,它终究只是个辅助工具。
真正的教练,应该是你自己。
那个愿意倾听身体信号、尊重情绪需求、在跌倒后依然温柔对待自己的你。
所以,下次当你打开那个AI减肥App,看到它建议你“明天只吃500大卡”时,请停下来,深呼吸,问问自己:
这真的是对我好吗?
还是只是算法为了让你继续使用而设计的“钩子”?
技术本无善恶,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
在健康这件事上,宁可慢一点,也要稳一点。
毕竟,人生不是一场冲刺,而是一段需要耐心和智慧的长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