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条狗引发一场命案惹争议:是正当防卫还是故意伤害?

文丨崔桂忠狗死了,人也没了。近日,山西长治一桩由宠物纠纷引发的血案,震惊了公众。一条狗的生命,最终竟不可思议地夺走了一个

文丨崔桂忠

狗死了,人也没了。

近日,山西长治一桩由宠物纠纷引发的血案,震惊了公众。一条狗的生命,最终竟不可思议地夺走了一个人的生命。悲剧背后,是对于正当防卫与故意伤害的激烈争议。

01 悲剧回溯:从狗咬人到人杀人的冲突升级

这起案件勾勒出一幅完整的冲突升级图谱。

起初,不过是申某的儿子被郭某家的狗咬伤。这本是一起常见的民事纠纷,常规的解决路径应是报警、调解、赔偿。

然而,申家选择了“以暴制暴”——儿子在被咬后,当场将狗摔死。这一超越必要限度的报复行为,为后续悲剧埋下了第一颗火种。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郭家的反应。接到警方通知后,他们未去派出所,反而召集多人直扑申家。砸玻璃、踹大门、强行闯入——这一系列行为,已构成了非法侵入住宅。

在冲突爆发的半小时内,申某女儿五次报警,却未能阻止失控的场面。最终,在混乱的扭打中,申某持刀刺向围攻者,郭某伤重不治。一场由狗引发的纠纷,最终以一条人命的逝去,画上了血腥的句号。

02 法律焦点:正当防卫的认定困境

纵观本案,正当防卫的认定存在几个关键争议点。

首先,不法侵害是否持续? 郭某等人砸门闯入、多人围殴申某的行为,显然构成了“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根据最高法、最高检和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对非法侵入住宅并实施暴力的情况,防卫人有权进行自卫。

其次,防卫限度是否合理? 判断防卫是否过当,必须站在防卫人当时的情境下考量,不能事后苛求其“精准控制力度”。一名老人在多人围攻的混乱中持刀反击,很难被简单定性为“故意伤害”。

再者,防卫意图与伤害故意如何区分? 申某是在扭打中“拿起窗台上的刀乱刺”,这与事先准备凶器、有预谋的伤害存在本质区别。法律不应要求被侵害人在面对多人暴力时保持绝对理性。

03 深层剖析:规则意识缺失的社会之痛

然而,仅停留在法律争论,远未触及悲剧根源。这场血案,折射出当下社会多个维度的深层问题。

规则意识的普遍缺失贯穿始终:郭家遛狗不拴绳,违反了管理规定;申家儿子在被咬后选择摔死狗,超越了维权边界;郭家拒绝调解,选择私力报复;最后砸门闯入,更是公然践踏法律。

基层治理的响应滞后同样不容忽视。从申某儿子在派出所空等,到冲突中五次报警未获有效制止,都反映出纠纷调解和暴力预防的短板。若警方能更及时、有力地介入,悲剧或可避免。

更重要的是,“以暴制暴”已成为部分人解决纠纷的思维定势。从摔狗到砸门,从围殴到动刀,双方不断突破法律框架,寻求“解气”而非“解结”。这种暴力螺旋一旦启动,往往只能以悲剧收场。

04 反思启示:从私力救济到法治信仰

这场悲剧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在于:一个健康社会,必须构筑起阻止纠纷升级为暴力冲突的有效机制。

公民层面,必须强化规则意识与法治信仰。养犬者须管好犬只,被侵权者应依法维权。只有当每个人都习惯于在法治框架内解决问题,“拳头大于法理”的野蛮逻辑才会失去市场。

治理层面,基层响应需要更加主动高效。面对民间纠纷,警方和社区组织应第一时间介入,防止矛盾激化。对于五次报警未能阻止悲剧的情况,必须深刻反思并完善机制。

司法层面,正当防卫的认定应更贴近民众的正义直觉。法律不应苛求被侵害人在危急关头保持绝对理性,而应充分考量其身处紧急情境下的真实状态。唯有如此,才能让公民敢于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两个家庭,因一条狗而支离破碎。申某面临指控,郭某失去生命,他们的子女都将背负这场悲剧的长期阴影。暴力,本为解决问题而生,最终却创造了更多、更无解的问题。

狗命不值一条人命——这是常识。但当一条狗命真的通过暴力循环换走一条人命时,我们每个人都应从中照见自己的责任:是否也曾因小事而怒不可遏?是否也曾想过以“私力”讨“公道”?是否真正尊重法律,作为解决社会纠纷的最终权威?

社会的文明程度,从不体现在没有纠纷,而体现在如何解决纠纷。

☆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一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