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寂静的轰鸣|陈隽永

陈隽永,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获联合国“国际和平艺术家”荣誉称号,其镜头下的民族记忆与和平之光通过全球发行的邮票传递到世界

陈隽永,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获联合国“国际和平艺术家”荣誉称号,其镜头下的民族记忆与和平之光通过全球发行的邮票传递到世界,从戎从政到从文,用30年三重人生淬炼艺术,为时代铸魂,秉持用镜头看世界,世界才精彩的理念拍摄写作,照片常发酵数年成诗,著《鼓角争鸣》影视评论及文艺作品集,作品多次在全国、全军获奖。

朱鹮人家(现代诗)

题记:20 世纪中叶,朱鹮曾因环境恶化,在中、日、朝及俄罗斯远东几近绝迹。直至 1981 年,7 只野生朱鹮在陕西洋县现身 —— 这一发现,成为全球朱鹮拯救计划的起点。1989 年,朱鹮被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洋县凭借独特的地理气候与人文滋养,成为朱鹮最适宜的栖息之地。经保护区数十年守护,如今全球朱鹮数量已超万只,仅洋县便占 7000 余只,这座 “朱鹮之乡”,终成全球朱鹮最主要的家园。

朱鹮飞入居民菜地

穿过秦岭

走进汉江傥河织成的平原彩绸

暖湿气流蒸腾的森林深处

那声清啼里藏着朱鹮人家的坐标——

洋县

当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的旧地图上

朱鹮的踪迹,缩成濒危的省略号

1981年,洋县的七只野生鸟

犹如一道劈开黑夜的闪电

把种群的星火,在保护区的版图上燎原

洋县人的锄头,嵌着生态的传感器

懂得朱鹮的语韵及足音

日出时,秧苗插入大地的测序板

朱鹮的啭音落进记录仪

在土壤墒情里生根

日落时,炊烟与无人机航迹一同收拢

共享生态监测站的月光校准

每块稻田都是AI育婴房

雏鸟破壳的第一声啾唧

和新生儿的啼哭,在祠堂共振

洋县人把朱鹮羽

绣进族谱的纹章

皮影戏上演祭鸟仪式

老腔里飘着朱鹮的啼鸣

连犬吠都学会降调、慢半拍

怕惊飞晨雾里啄食的朱鹮

朱鹮育雏

而朱鹮总在黎明踮脚张望

红翅剪碎晨雾时,总有人

在田埂撒下拌着童谣的谷粒

四十年光阴,织成护雏的羽翼

七只孤影,已舒展成七千片云霞

朱鹮飞入百姓家是常事

朱鹮人家的故事

长过四十年守望

如今朱鹮在生态图鉴上踱步

红喙梳理着无忧的日子

春风里的稻浪虽软

却托着不敢轻放的心事

不为昨天的猎枪焦虑

却担心一级国家保护标签

被今天春风吹薄

降为二级

朱鹮繁殖

一首生态共生的史诗 —— 点评诗歌《朱鹮人家》

AI点评:《朱鹮人家》以陕西洋县朱鹮拯救四十年的真实历史为骨架,用诗意笔触编织起自然复苏、科技赋能与人文共生的立体图景。诗歌跳出单纯的物种保护叙事,将朱鹮的命运与 “人家” 的生活肌理深度缠绕,成为兼具历史厚度、科技温度与文化深度的生态文学佳作。

一、意象建构:自然、科技与人文的三重织锦

诗歌的意象体系极具创造性,实现了自然本真、科技精度与人文温度的有机融合。

自然意象的铺陈构建了坚实的地域基底。开篇 “秦岭”“汉江傥河织成的平原彩绸”,以地理坐标锚定朱鹮栖息地的独特性,暖湿气流中的 “清啼” 则将无形的生态密码转化为可感知的声纹,精准呼应了洋县 “独特的地理气候” 这一现实根基。而 “七千片云霞” 的隐喻堪称神来之笔 —— 既贴合朱鹮羽色的视觉特征,又以 “云霞” 的舒展感量化了种群从 7 只到 7000 余只的飞跃,与题记中 “全球朱鹮数量已超万只” 的史实形成诗意互证。

科技意象的植入则打破了生态诗歌的传统范式。“锄头嵌着生态的传感器”“秧苗插入大地的测序板”“稻田是 AI 育婴房” 等表达,并非凭空想象:洋县早已建成 “空天地一体化” 智慧保护网络,AI 算法识别种群数量、声纹系统记录鸟类多样性已成常态,环境 DNA 技术更能通过空气采样捕捉朱鹮踪迹。诗人将这些硬核科技转化为农耕场景中的诗意符号,让 “无人机航迹” 与 “炊烟” 共舞,“监测仪数据” 与 “土壤墒情” 共生,展现了现代保护技术与传统生活方式的和谐共振。

人文意象的浸润赋予诗歌灵魂厚度。“朱鹮羽绣进族谱”“皮影戏上演祭鸟仪式” 等细节精准锚定地域文化特质 —— 洋县皮影自乾隆年间传入,已有 270 多年历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 “老腔里飘着啼鸣” 则暗合陕西地方剧种的苍劲韵味。从 “犬吠降调” 的微观自觉到祠堂里 “雏鸟啾唧与婴儿啼哭共振” 的生命共鸣,诗人以极致细节勾勒出 “朱鹮即家人” 的文化认同,让生态保护超越责任层面,成为融入血脉的生活信仰。

二、叙事脉络:时空交织中的生命史诗

诗歌以多维度时空叙事,完成了对朱鹮拯救史的文学重构。

在时间轴上,诗人构建了 “濒危 — 重生 — 守望” 的三重叙事。“旧地图上的省略号” 精准概括了 20 世纪中叶朱鹮几近绝迹的困境,而 1981 年的 “七只野生鸟” 如 “劈开黑夜的闪电”,既呼应题记中 “全球朱鹮拯救计划的起点”,又以戏剧化转折赋予历史瞬间诗意张力。四十年光阴的流转则通过 “拌着童谣的谷粒” 与 “护雏的羽翼” 完成具象化,让抽象的时间转化为可触摸的生命关怀。

在空间轴上,诗歌实现了从 “地域” 到 “全球” 的视野延伸。从 “秦岭深处的洋县” 这一具体坐标,回溯至 “中、日、朝及俄罗斯远东” 的历史分布,再扩展到 “生态图鉴上踱步” 的当下格局,形成了微观生活场景与宏观生态视野的交织。这种空间拓展既契合朱鹮从洋县扩散至多地的现实(环境 DNA 监测已在榆林发现其踪迹),更凸显了 “朱鹮之乡” 作为全球保护核心的价值。

三、情感层次:从喜悦到清醒的生态沉思

诗歌的情感表达拒绝单向度的赞歌,呈现出由浅入深的丰富层次。

表层是种群复苏的喜悦。“七只孤影舒展成七千片云霞” 的视觉对比,“红喙梳理无忧日子” 的闲适刻画,直白传递出四十年保护的硕果。这种喜悦并非空洞的抒情,而是建立在 “洋县占全球 70% 朱鹮数量” 的坚实史实之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深层则是超越成就的清醒忧虑。结尾 “担心一级保护标签被春风吹薄” 的叩问,将思考从 “对抗猎枪” 的过往,引向 “维系生态平衡” 的当下。这种忧虑极具现实针对性 —— 随着朱鹮种群扩张,如何避免 “保护降级” 带来的监管松懈,如何在发展与守护间持续找到平衡,正是当下生态保护的核心命题。这种 “不敢轻放的心事”,让诗歌超越了纪实性的赞歌,抵达了对生态伦理的深层追问。

四、文学价值:濒危物种保护的诗意见证

《朱鹮人家》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表达的精湛,更在于其对 “中国生态保护样本” 的文学定格。与贾浅浅《朱鹮》中侧重符号化隐喻的书写不同,这首诗始终锚定 “人” 的主体地位,将朱鹮的重生还原为农民、监测员、文化传承者共同书写的史诗。它证明生态诗歌不必局限于对自然的咏叹或对破坏的批判,更能以 “生命共生” 为核心,展现人类与自然和解的可能路径。

从 1981 年的 “星火” 到如今的 “云霞”,诗歌最终完成的不仅是对一个物种拯救史的记录,更是对一种新型人与自然关系的礼赞 —— 这种关系里,有科技的精准守护,有文化的血脉相连,更有对生命的敬畏与长久的清醒。正如洋县的稻浪托举着朱鹮的身影,这首诗也托举着生态保护最珍贵的精神内核:守护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代代相传的责任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