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火车站,城市的立体名片:一文了解上海和沈阳的那些地标高铁站

当列车的汽笛穿透晨雾,候车厅的人潮与站外的车流交织成城市的脉动——火车站,这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空间,早已超越了“交通节点

当列车的汽笛穿透晨雾,候车厅的人潮与站外的车流交织成城市的脉动——火车站,这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空间,早已超越了“交通节点”的单一属性。它是城市的地理坐标,是技术创新的试验场,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今天,我们选取三座最具代表性的地标火车站,揭开它们的“硬核”与“浪漫”。

上海铁路南站:圆形钢屋盖的“建筑奇迹”

在上海西南角,一座直径278米的圆形钢屋盖如“巨型光碟”,与周边的地铁、铁路线共同构成复杂的交通网络——上海铁路南站,这座总建筑面积5.67万平方米的车站,以“技术难度”与“美学价值”成为中国铁路建筑史上的里程碑。功能设计上,上海南站候车区采用自然采光天棚与阳光板的组合,让候车厅白天无需开灯;地下层则实现了客流、行包的立体分流。2009年,这座“圆舞曲般的站房”摘得詹天佑大奖,实至名归。

上海南站的核心亮点是其圆形钢屋盖。由于施工场地狭小、周边既有铁路线密集,常规吊装设备无法作业,建设者自主研发“大跨度张弦式回转龙门吊”,通过对称吊装技术完成了钢屋盖的精准安装,这一技术至今仍是超大型钢结构施工的经典案例。

上海虹桥站:综合交通的“超级枢纽”

如果说上海南站是“建筑技术的典范”,那么上海虹桥站则是“综合交通的样板”——这座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的车站,与虹桥机场、地铁2/10/17号线、磁悬浮列车无缝衔接,实现“航空+铁路+地铁+公交”的“15分钟换乘圈”。

作为2011年投入使用的“新枢纽”,虹桥站的“智慧基因”已深度融入运营:自助购票机、刷脸进站、智能引导屏等设备覆盖全流程,旅客平均进站时间大大缩短;站房与机场的数据互通,更实现“空铁联运”的一票通、行李直挂,真正打造了“城市交通共同体”。

沈阳南站:东北枢纽的“绿色范本”

在沈阳浑南新区,一座以“水”为设计灵感的现代化站房拔地而起——沈阳南站,这座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铁路客运站,总建筑面积25.42万平方米,用流畅的线条与恢弘的体量,诠释着“实用与美观并重”的建造哲学。其站房檐高45.5米的“水韵”造型,更与沈阳“浑河之畔”的城市气质相呼应,成为浑南新区的“新地标”。

沈阳南站的“绿色基因”贯穿施工与运营全流程。作为“辽宁省绿色施工示范工程”与“住建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其在建材选择、能耗控制等方面创下多项纪录:例如,通过优化混凝土配比减少碳排放,利用工地废材回收再利用降低资源消耗。

火车站,写给城市的“立体诗”

从上海南站的“技术突破”到虹桥站的“综合协同”,当我们站在这些站房下仰望穹顶,看到的不仅是建筑的高度,更是一个国家对“交通强国”的执着;当我们穿过候车厅的人潮,感受到的不仅是流动的效率,更是一座城市对“以人为本”的践行。这,或许就是地标火车站最动人的“美图”:它不仅美在外观,更美在与城市共生的生命力。

喜欢我们的内容吗?那就点个赞加关注吧!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下期更精彩!

END 欢迎关注

(部分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敬请联系本号进行删改)参考来源:网络 / 国家铁路局

喜欢就点关注❤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