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清华大学发布《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指导原则》 规范AI教育应用

11月10日,清华大学正式颁布《清华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明确规范研究生学术活动行为,

11月10日,清华大学正式颁布《清华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明确规范研究生学术活动行为,严禁利用人工智能替代学术训练环节及实施代写、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标志着国内顶尖高校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领域率先构建系统性规范框架。

《指导原则》以“积极而审慎”为基本立场,确立五大核心原则:主体责任原则强调AI为辅助工具,师生需保持主导地位并承担使用责任;合规诚信原则要求恪守学术规范,对AI生成内容须明确标识;数据安全原则严禁使用敏感信息及未授权数据训练模型;审慎思辨原则倡导批判性思维,防范“AI幻觉”风险;公平包容原则要求降低算法偏见,推动教育机会均等。

在具体实施层面,文件明确禁止研究生在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形成过程中,以AI替代应由本人完成的学术训练环节,并严格禁止AI代写、剽窃、伪造等行为。指导教师需履行全过程监督职责,对教学内容进行审核复核,同时引导学生辩证认识AI技术,培养负责任使用AI的核心素养。学生可在遵守规定前提下,探索AI工具辅助信息查询、概念理解,但严禁直接复制或简单转述AI生成内容作为学业成果。

清华大学自2023年启动AI赋能教学改革以来,已建设360门相关课程,开发覆盖教学全流程的十个功能场景,构建多层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自主研发的AI成长助手“清小搭”为学生提供全天候智能支持,学科知识引擎则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深度学习模式。这些实践为《指导原则》的落地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数据安全层面,《指导原则》特别强调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数据安全,严禁使用敏感信息、涉密信息及未获授权的数据训练AI模型。这一要求与清华大学在数据治理领域的长期探索相呼应——如通过构建动态数据安全体系实现分类分级、访问控制与脱敏策略的实时联动,在农业、医疗等领域形成数据可信流通的典型案例。

《指导原则》的出台,既是应对AI技术快速迭代的必要举措,也是构建健康可持续教育创新生态的关键步骤。清华大学通过明确技术应用的边界与责任,既鼓励师生积极拥抱技术变革,又坚决守住学术诚信与数据安全的底线,为全国高校提供了可复制的规范样本,对推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