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小米公关一号位王化下课!雷军连发微博回应SU7舆情

出品:山西晚报·刻度财经小米法务部干了太多公关部的事,物极必反。据荆楚网报道称,11月16日,小米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即将换

出品:山西晚报·刻度财经

小米法务部干了太多公关部的事,物极必反。

据荆楚网报道称,11月16日,小米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即将换岗的消息引发外界关注。澎湃新闻记者此前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相关情况。作为小米公关一号位,王化曾经多次在社交媒体帮助小米进行辟谣和回应等,并成为小米公关的“知名IP”,王化此番岗位变化,或许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小米对外的宣传策略。

图源:荆楚网公众号

一边是执掌公关十年、被视为小米对外发声核心IP的老将即将离场,一边是创始人亲自下场澄清“重颜值轻安全”的争议,两起事件叠加,让外界不禁追问:持续发酵的小米汽车舆情危机中,公关的“锅”该由谁来背?

小米的公关压力早已埋下伏笔。2025年以来,小米SU7接连遭遇安全相关舆情冲击:3月安徽高速事故致三人死亡,10月成都天府大道碰撞事故中车辆起火且车门无法打开,两起事件均因“救援困难”引发公众对车辆安全设计的强烈质疑。

舆情积累至11月16日达到新节点。面对部分网友断章取义解读其“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言论,雷军选择亲自下场,连续发布微博附上过往强调安全的截图,反问“安全是基础是前提,跟好看有啥矛盾?”,并指责外界“断章取义、歪曲抹黑”。这种带有情绪性的即时回应,虽展现了创始人的态度,却也被外界解读为“公关团队未能有效前置化解争议”的信号。

图源:雷军微博

作为小米公关一号位,王化主导的团队在近年舆情应对中暴露明显不足。面对汽车行业高频次、高敏感度的安全争议,其沿用的科技产品公关逻辑已显滞后,手机行业的辟谣式回应,难以适配汽车行业对“生命安全”议题的严肃诉求。

小米从手机业务向汽车业务跨越,带来的不仅是产品形态的变化,更是公关逻辑的根本切换。汽车作为关乎生命安全的大宗消费品,其舆情危机的处理复杂度、公众关注度远超手机产品,但小米公关体系显然未能及时完成适配。

手机行业常见的“辟谣反击”“参数科普”式公关,在汽车安全争议中往往失效。公众需要的是事故原因的透明披露、问题整改的明确方案、用户权益的保障承诺,而非单纯的“自证清白”。王化的换岗传闻,本质上可能是小米意识到“手机公关思维”已无法匹配汽车业务发展需求,试图通过人事调整寻求新的公关策略。

雷军此次亲自下场,凸显了创始人个人IP与专业公关团队之间的定位模糊。在公关体系完善的企业中,创始人通常作为“最终信任背书”,而非“一线回应者”。但小米此次的舆情发展中,公关团队未能建立有效屏障,导致创始人不得不直接面对争议,甚至陷入情绪化回应的境地。

雷军此前提出“打击黑公关和水军”的表述,被公众解读为“将正当质疑污名化”,进一步激化对立情绪。这一细节反映出,公关团队不仅未能前置化解争议,也未能在创始人发声前提供更精准的沟通策略建议,导致原本的澄清行为反而加剧了舆情分化。

这场舆情危机的“锅”,既不能单纯归咎于王化及其团队的执行不力,也不能忽视战略层面对公关适配性的忽视,更折射出创始人个人发声与专业公关协同不足的深层问题。

对于小米而言,此次人事调整与舆情应对或许是一次契机:如何搭建适配汽车行业的公关体系,如何平衡创始人IP与专业公关的角色,如何建立“快速响应、透明沟通、共情公众”的危机应对机制,这些都是其从“手机厂商”向“汽车厂商”跨越过程中必须解答的公关必答题。

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当企业业务边界拓展,公关体系必须同步完成认知升级与能力迭代,否则再好的产品也可能栽在“沟通”上。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是基于相关企业的法定信息披露义务,以其公开发布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业绩快报、定期公告、法定披露文件及指定渠道发布的公开资料)为主要研究依据的独立分析。刻度财经致力于确保分析内容的客观性与中立性,但不保证所载信息的绝对准确性与完整性,亦不保证其持续更新。本文所涉及的观点或结论仅供信息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决策依据,刻度财经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文内容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来 源:刻度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