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2025年深秋,在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中国坚定迈向“双碳”目标的时代背景下,能源行业的绿色转型显得尤为关键和紧迫。作为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传统油气田如何破局高碳排放困境,成为考验行业智慧与担当的重大课题。
在这场深刻的能源革命中,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给出了响亮的回答。截至11月5日,新疆首个超临界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工程——阿克莫木气田CCS项目,已稳定运行逾四个月,成功向地下封存了超过一万吨二氧化碳。这一里程碑式的进展,不仅标志着一项前沿减排技术在中国的成功实践,更揭示了传统能源基地走向绿色未来的巨大潜力。

01 “超临界”黑科技:戈壁深处的碳封存革命
阿克莫木气田项目的核心,是一项名为“超临界二氧化碳捕集封存”的前沿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高压和精准控温,将气态的二氧化碳转化成一种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超临界”状态。
处于该状态下的二氧化碳,既拥有气体般的高扩散性,又具备液体般的高密度,能够高效地被注入到地下千米深处的特定地质构造中。这种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注入效率和封存的长期稳定性,是国际公认的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技术之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塔里木油田专项新建了二氧化碳干燥、压缩和井口注入泵等一系列精密设备。这些先进装置协同工作,将天然气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净化和压缩,最终实现安全、长久的地下封存,让原本的“废气”找到了长眠之所。
02 从万吨到亿吨的雄心:塔里木的绿色算盘
自今年6月30日正式投运以来,阿克莫木气田的CCS工程运行平稳,各项参数均达到设计标准。累计注入超过一万吨二氧化碳的成绩,仅仅是一个开始。据塔里木油田新能源事业部副主任林国强介绍,该工程的设计年封存能力可达8万吨。
这个数字相当于每年植树400万棵所能吸收的碳量,其生态效益不言而喻。该项目的成功,为未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塔里木盆地地广人稀,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碳封存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更重要的是,项目可以依托现有气田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有效控制了投资和运营成本,展现出良好的经济可行性。塔里木油田广袤的区域内,多数油气藏都具备类似的优越条件,这为将CCS技术从“盆景”变为“风景”铺平了道路,一个规模化的“地下碳库”网络正蓄势待发。
03 “一石二鸟”:当“埋碳”遇上“驱油”
塔里木油田的“碳”索并未止步于单纯的封存(CCS)。他们正在积极实践一种更为高效的模式——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巧妙地将减碳与油气增产结合起来。这一模式实现了“一石二鸟”的经济与环境双赢。
在轮南2井区的CCUS-EOR(二氧化碳强化采油)先导试验中,已累计有4万吨二氧化碳被注入地下油藏。这些被注入的二氧化碳,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地质封存,还发挥了“驱油剂”的作用,有效驱替出常规手段难以开采的剩余石油,从而提高了油田的采收率。
这种“埋碳驱油”的新模式,让减碳和增产两大目标同频共振,是油气行业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目前,中国的CCUS技术正处于从工业示范向规模化应用的过渡阶段,形成了覆盖捕集、运输、驱油和封存的全链条技术体系。
阿克莫木气田CCS工程的成功,是塔里木油田乃至中国能源行业绿色转型征程上的一个坚实脚印。它不仅展示了科技创新在破解“双碳”目标难题中的关键作用,也为传统化石能源的清洁化利用开辟了充满希望的新路径。
面对全球性的气候挑战,CCUS技术被认为是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必要技术手段之一。从塔里木的戈壁荒漠到更广阔的能源版图,这项“捕碳”技术正从理想照进现实,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绿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