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安岳去,当然是看石刻的,但是当我们已经看了大足石刻后,这安岳的石刻只能算是小菜了。
不过小菜有小菜的滋味。
美食晚上住在安岳,早上出来就寻找伤心凉粉和米卷。

伤心凉粉源自安岳县周礼镇,以凉粉为主要食材,搭配辣椒油、醋、蒜泥等配料,色泽白嫩,口感软糯而富有弹性,麻辣鲜香,辣得让人泪腺受到刺激,故而得名“伤心凉粉”。
安岳米卷以安岳大米为原料,经浸泡、石磨磨细、吊浆、摊皮等多道复杂工序后,再上锅蒸制,晾凉后卷裹成筒而成。入口清爽香醇软糯。

吃完了,我们便去圆觉寺景区。
安岳石刻始于南朝,继于隋朝,兴于唐朝,续于五代,盛于宋朝,延至明朝、清朝和民国。 摩崖造像数万尊,摩崖佛经经文40余万字。以卧佛院、毗卢洞、千佛寨、圆觉洞、华严洞、茗山寺、孔雀洞、玄妙观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为代表,以“古、多、精、美、特”为特征。

当然这么多的石刻我们是不能都去看的,原本计划去毗卢洞和圆觉寺,但是昨天去了大足石刻,没有时间去毗卢洞看“翘脚观音”。
出来玩,肯定是有遗憾的,这样城区旁边的圆觉寺就成了我们去看安岳石刻的代表了。
门票28,景区门口卖柠檬的很多,安岳柠檬市场占有率均占中国的80%以上,是中国唯一柠檬商品生产基地县,号称“柠檬之都”。

进了大门就是教钟寺,教钟寺门厅中间放着一个雕刻于明末清初的石刻香拜台,这是拜佛放祭品的地方。

雕刻分上中下三层,尤为精美的是下层雕刻二龙戏珠。二龙戏珠是一个层面上做了三层交错式镂空雕刻,整个作品布局合理、技艺超凡,是安岳原雕石刻的珍品之一。
这个香拜台原位于周礼镇,1991年迁至圆觉寺保护,是一个省文保。

拾阶而上,走过百寿图雕刻墙,左手方向走是北岩,右手方向是南岩,我们按照顺时针方向,先去北岩。

游览圆觉洞,最主要的就是游北岩的造像了,主要可以概括为一洞、一塔、一佛和两菩萨。
不几步,就看到“一塔”舍利塔了。

塔是佛教的主要建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就是塔的意思。舍利塔就是用来存放高僧大德舍利子的。这个舍利塔有八米多高,十三级,每层正面有一小龛,内坐一小化佛。

游览中最吸引游客的就要数一佛两菩萨了,也是人们称谓的“西方三圣”,分别刻于三个石窟中,中窟主像曰“阿弥陀佛”,左窟曰“观音菩萨”,右窟曰“大势至菩萨”。

这窟释迦摩尼佛的造像可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侧身站立佛像,高达6米。佛像略向右侧倾斜,慈眉善目,面带微笑,左手持说法印,右手做拈花状。
大佛侧身说法,下面的弟子仰头聆听,背后崖壁刻有“拈花说法”场景,表现禅宗公案。

两菩萨说的就是两尊高达六米多的观音造像。一为莲花观音,她手里拿着一株莲蕾。莲蕾长1.3米,重达百斤,虽是镂空雕刻的,千百年来依然稳固。

另一尊就是净瓶观音。这尊观音有三大特别之处,第一是她戴着一副垂肩耳环,这在石刻里还是比较少见的。第二,此处观音手持的杨柳枝比较短,跟其他的柳枝呈飘逸状完全不同。第三,其他净瓶观音都是手持净瓶,这尊却是手提净瓶。



墙壁上面的飞天跃跃欲飞,姿态美丽。
据说这个双手合十的供养人,就是开凿石窟的捐资者。

一洞指的就是圆觉洞。

这个景区以圆觉洞命名,和大足石刻圆觉洞一样,这里面也没有灯光,洞中各佛菩萨雕刻的栩栩如生,个个庄严肃穆,一幅典型的教学场景。

开始我还疑惑,这洞里的菩萨怎么面容很多都不自然,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菩萨的头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补塑,原先的头早就被破坏。
阿弥陀佛。

南岩的造像规模小而多,相比于北岩的庄严肃穆,这里烟火气多了些。
“龟鹤”龛的“龟鹤”二字最早是唐高陵人李时雍的墨迹。龛旁边有一只大石龟,但鹤不知去向,是飞走了还是另有其处?

陈抟墓也在南岩,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墓碑上阴刻陈抟画像,另有“图南仙迹”,“希夷炼丹处”等古迹。

墓为石土垒成,前嵌立陈抟自赞碑,碑额横刻“华岳归来”,正中阴刻陈抟像,像右上方有“洪武甲戌秋九月重阳日县丞陈观重建”刻记,左上方有陈抟自赞词。

两边石坊刻对联:“先手不必仍长睡;天下于今永太平”。附近有石牌坊、“图南仙迹”、“希夷炼丹处”等遗迹。现墓址保存完好
陈抟老祖字图南,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五代末宋初人,道教学者、易学家,道教视其为神仙,尊称希夷祖师。

圆觉洞景区安安静静,除了我们这一行人,没有其他人了,和大足石刻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

毗沙门天王龛属于巴蜀地区的独特造像龛,传说唐玄宗时期,毗沙门天王曾现于安西城,助唐军退敌,自此声名大振,唐代起广泛供奉。

正壁正中刻毗沙门天王,双足各踏一地鬼,右侧一武士穿战袍,右手握剑扛于肩,左侧一武士穿胡服,头戴风帽,右手执长矛。左右侧壁各刻一文官一武将立像。
巴蜀地方多雨,外面裸露的石刻已经铺满了绿苔,但是凹进去的石窟里面确实很干爽。

这一看龛是地藏菩萨与十殿阎王内容。
主尊为地藏菩萨,半结跏趺坐在金刚座上,其两旁高浮雕雕刻了十殿阎王(现存八王),菩萨座下中央部分讲述了目莲救母的故事,也有根据《盂兰盆经》因果报应故事。

龛中层右边有一狱卒揪住一双手反缚、上身全裸、坐于地上的妇人的头,作打状。中间为一圆形“业镜”,镜内左边一人按羊,右边一人双手执棍作打杀状。左侧还有一小吏,双手捧一长卷。
下层中间左右各有一鬼卒,之间有流水似的阴刻线条,底部呈涡旋状,表示罪人将堕入地狱。这些雕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佛教中的因果报应思想。里面人物形象生动,倒是一幅生动的世俗烟火图 。

聂工龛是为纪念五代时期普州军事刺史聂公(聂某)而凿建的功绩龛,现存造像保留了唐代至五代的雕刻风格,但因年代久远及人为破坏,造像头部多残损,仅可见轮廓。

正壁造像为一佛二菩萨组合,两侧分层雕刻十六罗汉像。主尊头部残损严重,通肩袈裟的衣纹已模糊不清,两侧胁侍菩萨的头部也存在明显风化痕迹。

作为五代时期巴蜀地区现存较早的功绩龛,该龛现存题记显示其建造背景与地方官员治理密切相关,是研究五代时期巴蜀地区宗教文化与政治互动的重要实物

在幽静的环境中,默默的看这些已经存在几百近千年的石刻,心里想着曾经在这里雕塑的那些古人,不由感叹万分。

出门的时候,发现这里还有个秦九韶纪念馆。
秦九韶出生于南宋普州,南宋著名数学家,精研星象、音律、算术、营造之学,与杨辉、李冶、朱世杰并称为宋元四大家。

秦九韶的数学成就基本表现在他写的《数书九章》之中。
秦九韶系统总结和发展了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和一次同余式组解法,创立了“正负开方术”和“大衍求一术”,比西方著名数学家高斯建立的同余理论早550多年,被西方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这个我不懂,就跑到旁边的恐龙馆看热闹,没有想到这里竟然有一具完整恐龙骨架标本,介绍这竟然是亚洲第二大的恐龙化石——马门溪恐龙化石。
这倒是开了眼界。

圆觉洞真是不大,我们走马观花一个多小时就参观完,除了一佛二菩萨,其他的感觉一般。
可能是我们刚参观完大足石刻的劲儿没过,没办法,在大足石刻面前,其他都是“小卡拉米”。
不过,圆觉寺就在安岳城区边上,来这里还是很方便的。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