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被忽视的气候战场:中国油气企业在COP30的"甲烷答卷"

2025年11月,巴西贝伦COP30气候大会上,中国石油牵头主办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协同治理"边会,揭开了气候治理中一

2025年11月,巴西贝伦COP30气候大会上,中国石油牵头主办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协同治理"边会,揭开了气候治理中一个被长期低估的战场。中国油气企业甲烷控排联盟发布的2025年度进展报告显示,这个看似技术性的议题,实际关乎全球能否在2030年前遏制气候变暖的关键窗口期。

01 甲烷控排:被低估的气候战场

提到温室气体,多数人首先想到二氧化碳,但甲烷这个"隐形杀手"正被严重低估。根据国际能源署2025年《全球甲烷追踪》报告,2024年全球化石燃料产业甲烷排放量超过1.2亿吨。作为第二大温室气体,甲烷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约占四分之一,短期增温效应是二氧化碳的80多倍。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指出:"甲烷控排对于全球快速遏制气候变暖,扩大全球二氧化碳减排窗口期具有重要作用。"但现实很骨感。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员David Sandalow警告:如果天然气开采中甲烷泄漏率超过2.5%,用天然气替代煤炭的减排效益将荡然无存。

更严峻的是,全球甲烷治理面临"数据失真"和"行动滞后"双重困境。截至2024年11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甲烷警报系统发布了超过1200份排放警报,但只有1%得到有效处理。油气行业甲烷排放具有"点多面广、隐蔽性强"的特点,需要建立完整的监测、报告与核查体系和成熟的控排技术。

02 从联盟到行动:中国油气企业的务实路径

2021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成立中国油气企业甲烷控排联盟。联盟的底层逻辑清晰:甲烷控排是整个行业必须共同面对的生存问题。如果行业整体做不好甲烷控排,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的定位就会受到质疑。

四年来,联盟从3家创始成员发展到10家企业,在战略规划、技术攻关、标准制定和工程实践各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最直观的成果是:联盟成员企业推动常规火炬点燃率降至0.12%,低于油气行业国际标准。这意味着1000次点火中,只有1.2次会出现泄漏。

联盟建立了完整的监测、报告与核查(MRV)体系,从源头监测、过程管控到结果核查实现全链条管理。联盟还聘请六位国内权威专家担任顾问,推动甲烷检测监测标准和甲烷回收CCER方法学研究。

中国石油作为联盟理事长单位,2024年国内天然气产量占比提升至54.4%,新能源新业务投资同比增长21.7%,风光发电量同比翻番,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力超1200万吨标油/年。企业完成节能量78万吨标准煤、节水824万立方米,并正式加入《油气行业脱碳章程》(OGDC)。

联盟的价值在于将国家政策转化为企业行动。中国自"十四五"起将甲烷治理纳入国家战略,修订《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将禁止排放的体积浓度限值从30%降至8%。2025年,中国宣布将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入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03 COP30的中国声音:不只是承诺,更是方法论

11月15日,中国石油联合国家电网和美国环保协会在COP30"中国角"主办的边会,展示了一种不同的气候治理思路。全球甲烷承诺虽有150多个国家参与,但总排放量不降反升。问题在于:如何把承诺变成行动,如何建立可监测、可核查、可复制的技术体系。中国油气企业甲烷控排联盟的实践,提供了一套可参考的方法论。

中国石油集团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低碳处处长发布的《中国油气企业甲烷控排联盟2025年度进展报告》,系统展示了联盟在监测技术、控排工程、标准制定等方面的进展。这些不是停留在PPT上的概念,而是经过实践检验、有数据支撑的具体方案。

联盟成员企业已加入OGCI、OGDC、OGMP、IGU等国际组织,与全球同行开展对话。边会上,中外嘉宾一致认为,加强甲烷控排领域国际合作对快速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这种共识基于中国企业四年积累的实践成果。

COP30适逢《巴黎气候协议》签署十周年。在这个节点上,中国油气企业分享的经验,为全球甲烷控排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从联盟成立到技术突破,从标准制定到国际合作,中国油气企业用四年时间证明: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的不只是承诺和目标,更需要务实的行动和可落地的方法论。在这场被低估的气候战场上,中国企业正用自己的方式,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