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政策锚定 “人工智能 + 制造”,快工单如何让智能工厂从 “样板间” 走向 “商品房”?

工信部近期加速推进 “人工智能 + 制造” 专项行动,明确提出要推动工业全要素智能联动,让人工智能深度渗透设计、生产、运

工信部近期加速推进 “人工智能 + 制造” 专项行动,明确提出要推动工业全要素智能联动,让人工智能深度渗透设计、生产、运营全环节。这一政策信号正推动越来越多制造企业从 “自动化改造” 向 “智能化升级” 跨越。走访多地工厂发现,快工单生产管理系统正成为政策落地的 “具象化载体”,它将 AI 大模型、数字孪生等技术转化为工厂能直接用的管理能力,让智能工厂从少数企业的 “样板间”,变成万千制造企业可复制的 “商品房”。

“以前总觉得‘人工智能 +’是高大上的概念,直到用了快工单才明白,对工厂来说,AI 不是要造复杂机器人,而是让生产管理能‘主动思考’。” 苏州一家汽车零部件工厂的生产总监李工的话,道出了众多中小企业的心声。这家工厂曾投入百万打造自动化产线,却因管理系统跟不上,出现 “设备自动化、管理人工化” 的尴尬 —— 排产靠调度员凭经验算,设备故障要等停机才发现,订单交付率始终徘徊在 75%。

这正是当前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典型痛点:83% 的企业面临柔性生产阵痛,设备协同障碍导致设备综合效率(OEE)损失超 20%。而工信部 “人工智能 + 制造” 行动的核心,就是要破解这类 “技术先进、管理落后” 的矛盾,推动全要素智能联动。快工单的实践,恰好回应了这一政策导向。

在生产调度环节,快工单将 AI 大模型转化为 “智能排产大脑”,完美契合政策 “提升生产调度自动化水平” 的要求。李工所在的工厂接入系统后,以往需要 4 小时的人工排产,现在 20 分钟就能完成 —— 系统会自动整合订单交付期、设备负荷、工人技能甚至物料库存等多维度数据,生成最优排产方案。更关键的是其 “动态响应” 能力:上个月客户临时追加 500 套变速箱壳体订单,系统秒级测算后,自动调整三条产线的生产序列,通过错峰生产和设备负荷再分配,不仅按时交付,还避免了设备空转浪费,使 OEE 从原来的 68% 提升至 91%。这种全要素联动的调度模式,正是政策倡导的 “生产环节灵活高效转型” 的生动体现。

设备管理的智能化升级,则让 “预测性维护” 从政策概念变成工厂日常。东莞一家电子组装厂曾因贴片机突然故障停产 3 小时,损失超 15 万元。引入快工单后,他们通过系统对接车间 12 台关键设备的传感器,构建起 AI 设备预警体系。系统实时监测设备的温度、转速、电流等数据,一旦超出正常阈值就自动亮灯预警,还能精准定位故障部件并推送维修方案。“上个月系统提前预警 3 号贴片机的电机老化,我们趁午休更换配件,没耽误一分钟生产。” 厂长张总介绍,现在设备停机率下降 30%,彻底告别了 “设备坏了才救火” 的被动局面。这与艾利特机器人通过力控、视觉技术实现设备智能感知的逻辑相通,都是通过 AI 赋能让工业设备从 “被动运行” 转向 “主动预警”,践行了政策 “深化生产环节人工智能应用” 的部署。

对于追求更高阶智能化的企业,快工单的数字孪生功能则成为 “卓越级智能工厂” 的跳板。按照工信部规划,这类工厂需实现全流程智能决策。无锡一家精密零件厂借助快工单的数字孪生模块,在虚拟空间构建了生产线的 1:1 映射,新品试产前先进行 “虚拟跑单”,提前发现流程瓶颈。此前某款精密齿轮试产时,系统在虚拟仿真中发现夹具定位偏差可能导致 0.02mm 级的尺寸超差,技术团队提前调整参数,使实际试产不良率从行业平均 1.8% 降至 0.15%,试产成本降低 30%。这种 “虚拟试产 - 实景落地” 的模式,正是政策鼓励的 “人工智能 + 设计生产融合” 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