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1日,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欢聚布达拉宫广场,热烈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从“一步跨千年”的历史巨变到“共同富裕”的崭新图景,这条发展之路上,“宝石花”与“格桑花”的交相辉映尤为动人——中国石油以60年的坚守与创新,在世界屋脊镌刻下温暖的能源印记,成为西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能源血脉通四方,铺就发展“高速路”
60年前,西藏的成品油供应依赖“人背畜驮”,运输成本高、效率低;如今,中国石油加油站已在西藏74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实现全覆盖,保障着全区80%以上的成品油需求。据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25年8月25日报道,截至2024年,中国石油西藏销售公司已建成200座加油站,累计保供油品超2000万吨,累计在西藏投资超47亿元,上缴利税20亿元,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能源的畅通,激活了高原的“生机”。林芝墨脱县曾因不通公路被视为“高原孤岛”,2013年墨脱公路全线贯通后,次年中国石油西藏销售墨脱加油站正式投运,稳定的油料供应为公路养护、物资运输提供了保障,让这个“隐世秘境”逐步融入现代经济网络;那曲改则县到民丰县的800公里“无站区”成为历史,自驾游客张训标回忆:“以前穿越羌塘盆地,必须备着油桶;现在,中国石油先遣乡加油站2024年11月投运后,穿越G216国道再无后顾之忧。”从城市到牧区,从主干道到“毛细血管”,中国石油的加油站不仅是能源补给站,更成为民生保障的“温暖驿站”——藏北高原的世界海拔最高加油站双湖加油站,曾多次在10级以上大风中开展生死救援,如2024年11月13日,经理索旺顶着狂风驱车百公里,为故障车辆抢修,这样的故事在高原创下无数温暖注脚。
二、“生命禁区”写大爱,托起民生“幸福线”
双湖,平均海拔超5000米,含氧量不足平原40%,8级以上大风年逾200天,被称作“人类生理极限的试验场”。但中国石油与这里的缘分,已持续30年——自1994年援建、2002年对口支援以来,十一批援藏干部用脚步丈量海拔,用行动书写担当。
在这里,“民生”二字重若千钧。据中国石油援藏工作记录,“十四五”以来,中国石油统筹安排无偿援助资金1.73亿元,实施无偿援助项目33个:光伏电站的灯光照亮牧民帐篷,硬化路取代了泥坑土道,幼儿园里传来孩子的笑声,敬老院的老人端上了热乎的饭菜。双湖县嘎措乡的牧民扎西达吉记得,2005年中国石油投入1730万元建设小康村,他和190户邻居告别漏风的土坯房,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家;更让他惊喜的是,通过牧业合作社和草场生态补助奖励,他的年收入从几千元涨到了5万元。
医疗与教育的改变,更点亮了“生命之光”。面对双湖群众“看病难”的痛点,援藏医疗队突破技术极限:2017年,中国石油援藏医疗队成功实施世界首例海拔5000米以上的紧急剖宫产手术,两个新生儿分别取名“霍党生”“霍油生”,成为藏汉一家亲的最好见证;为破解“升学难”,中国石油设立“双湖中国石油教育基金”,推动内地西藏班“零的突破”,2018年双湖学生中考升学率持续增长,如今随着高海拔牧民生态搬迁至山南森布日安置点,中国石油的教育援藏步伐始终相随,为孩子们创造更优质的学习环境。
三、产业造血添动能,激活振兴“内生力”
60年的帮扶,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是中国石油对西藏最深刻的承诺。
双湖的卤虫卵,曾被当作“无用之物”,如今却成了“大海金粉”——中国石油2020年捐赠1380万元建设深加工厂,带动牧民年人均增收2500元;通过引进高校技术、对接藏药研发,小小卤虫卵正衍生出保健产品,构建起“基础研究+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山南琼结县的“格桑泉”矿泉水,更成为“藏货出藏”的名片:中国石油引进德国克朗斯纯进口生产线,通过昆仑好客便利店累计销售18万余吨,解决当地农牧民子女60余人就业;近5年开展消费助农直播18场次,推介110余种特色商品,补齐产业短板,培育产业生态。
更可贵的是“观念之变”。曾经,双湖牧民“不愿走出高原”;如今,在援藏干部推动下,越来越多年轻人跨县、跨市求职——据中国石油援藏工作统计,“十四五”以来,中国石油驻藏企业共招聘高校毕业生129人,其中藏区学子112人,占比达89%;昆仑物流西藏分公司吸纳当地就业人员164人,涵盖驾驶员、车辆维修工等岗位,技能培训让“劳动致富”成为普遍选择。
六十载风雨同舟,一甲子深情不变。从能源保供到民生帮扶,从产业造血到观念革新,中国石油与西藏的故事,写满了央企的责任与担当。站在新的起点,这条“石油印记”将继续延伸,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注入更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