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者的知情权最重要
作者|龙猫
明厨亮灶的玻璃后面,西贝厨师正在现场搓制莜面,大锅中炖着牛大骨,但这场关于“预制菜”的争议却远未平息。
“一定会,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用四个“一定”表达了对罗永浩提起诉讼的决心。
日前,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文吐槽西贝:“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这句话引发了一场关于餐饮行业预制菜问题的全民大讨论。
那么,究竟是罗永浩的吐槽占理?还是贾国龙的反击是正义?产联社随机来到北京朝阳区的一家西贝餐厅,一探究竟。
01现场探访实录
位于朝阳奥森北园附近的西贝餐厅,是整个商场的明星餐厅。当我们下午一点到达时,上座率还有六成左右。与往常一样,老人和孩子居多,家庭聚餐是主流。
我们随机点了几份代表菜:大盘鸡、西贝面筋、黄馍馍和一份蔬菜。明厨亮灶是西贝一贯的特色,透过玻璃能看到面点师傅正在现场制作莜面,熟练地搓动着面团。

店门口的大锅中,很多牛大骨正在炖煮,热气腾腾。观察发现,这些牛大骨是否在店内从头炖制难以直接判断,但明显已经烹制到位。
我们点的菜品大约在20分钟内全部上齐,速度相当快。口感方面:大盘鸡肉质酥烂,西贝面筋筋道爽口,黄馍馍香甜软糯。整体味道不错,但确实有质疑者所说的“标准化口感”。
02罗贾之争,预制菜风波始末
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他还呼吁国家推动立法,强制餐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
9月11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召开新闻发布会强硬回应:“西贝门店100%没有预制菜!预加工不是预制菜!”他手持罗永浩消费小票,情绪激动地表示:“按照国家规定,我们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
贾国龙在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表态:“一定会起诉罗永浩。”并解释“用户是用户,我感谢他来消费。但他的行为已经跨出了一个正常消费者的行为。”
罗永浩则简单回应:“好,来吧。”并表示“相信都会客观对中国预制菜领域的消费者知情权作出一些实际的贡献。”
03中央厨房≠预制菜
这场争议实际上暴露了消费者与行业对“预制菜”定义的认知差异。
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规定了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
预制菜应当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且不添加防腐剂。
不属于预制菜的情况包括:
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菜肴
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的净菜类食品
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等主食类产品
西贝采用的是中央厨房模式,将原料预加工后配送到门店,由门店完成最后烹饪步骤。这与开袋即热即食的预制菜有本质区别。
04争议不断的西贝
这并非西贝第一次陷入舆论风波。近年来,消费者对西贝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价格偏高和口感标准化。
西贝的定价策略一直较为高端,一份羊肉串可能卖到几十元,大盘鸡售价近百元。消费者质疑:既然使用中央厨房模式降低了成本,为何价格仍然居高不下?
罗永浩在后续发文中指出:“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预制菜贵不贵倒是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知情权。”
2019年,西贝曾因一个蒸饺卖21元被推上热搜;2020年,西贝因涨价道歉登上热搜,贾国龙表示:“对不起,我们确实涨价了,但伤害了顾客的感情,确实不对。”
西贝采用了“明厨亮灶”策略,让消费者能够看到部分制作过程,如现场搓制莜面、炖煮牛大骨等。但这种透明度与消费者期望的全面公开仍有差距。
05消费者知情权是核心
罗贾之争的核心不在技术定义,而在于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多数消费者持有的是广义预制菜概念:只要不是现场从头制作的,就属于预制范畴。而行业则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定义,将中央厨房产品排除在预制菜之外。
某连锁餐饮品牌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红黄绿三种标识分别代表中央厨房预制复热、半预制和现做。这种明示方式值得业界借鉴。
罗永浩在其微博中强调:“正规厂商生产的罐头最卫生,你想去饭馆吃罐头吗?”这一反问恰恰击中了消费者心理——即使安全达标,与“新鲜现做”的象征价值差距仍难以弥合。
西贝采用中央厨房模式,按照国家标准不算预制菜;而消费者追求的不仅是技术正确,更是知情权与选择权。
这场争论或许会像当年罗永浩砸西门子冰箱一样,推动整个行业在标准化与透明度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
因此,谁对谁错,真的没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