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三国曹植「写《洛神赋》」是「想念甄妃」?甄妃是他嫂子,不敢明说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只要读过点古文的人,多半对《洛神赋》里这几句描写不陌生。可千百年来,围绕这篇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只要读过点古文的人,多半对《洛神赋》里这几句描写不陌生。可千百年来,围绕这篇千古名作的一个疑问始终没断过——曹植笔下那个风华绝代的洛神,到底是不是他的嫂子甄妃?要知道甄妃是曹丕的妻子,是曹植名正言顺的嫂子,要是真写的是她,曹植这“不敢明说”的心思,可藏得太深了。

1. 甄妃是谁?曹植的嫂子为何成了焦点

要弄明白《洛神赋》和甄妃的关系,得先说说甄妃这个人。甄妃原名甄宓(也有说叫甄洛),出身东汉末年的名门望族甄家,长得那叫一个倾国倾城。早年她嫁给了袁绍的儿子袁熙,后来曹操攻破邺城,曹丕一眼就看中了这位美貌的嫂子,直接娶回了家,成了自己的妻子。这么算下来,甄妃就是曹植的亲嫂子,两人差着辈分呢。

《三国志·魏书·后妃传》里明确记载了甄妃的生平:“文昭甄皇后,中山无极人,明帝母,汉太保甄邯后也。建安中,袁绍为中子熙纳之。冀州平,文帝纳后于邺。”这段史料把甄妃的身份和婚姻关系写得明明白白,她先是袁熙之妻,后归曹丕,和曹植就是叔嫂关系。可为啥偏偏有人把她和曹植的《洛神赋》扯到一起呢?这就得从《洛神赋》的创作背景和后世的解读说起了。

2. 《洛神赋》背后:曹植的“不敢明说”藏着多少委屈

曹植写《洛神赋》是在黄初三年(公元222年),这时候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甄妃在前一年(黄初二年)已经被曹丕赐死了;二是这一年曹植奉命朝京师洛阳,面见了已经登基的曹丕和刚被立为太子的侄子曹叡,之后在返回封地鄄城的路上,写下了这篇《洛神赋》。

最初这篇赋不叫《洛神赋》,叫《感鄄赋》。“鄄”是曹植当时的封地鄄城,可“鄄”和“甄”古音相近,这就给了后人联想的空间。到了唐代,李善给《文选》作注的时候,引用了一段《记》里的内容:“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与食。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下。帝意亦悔,因令太子留宴饮,仍以枕赉植。植还,度轘辕,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欢情交集,岂常辞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尔。”这段记载把曹植、曹丕和甄妃的三角关系写得活灵活现,也让“洛神即甄妃”的说法广为流传。

可这里面藏着曹植的多少委屈呢?大家都知道,曹植和曹丕是夺嫡之争的对手,曹丕登基后,对曹植百般打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两人关系的真实写照。甄妃作为曹丕的妻子,曹植就算真对她有好感,也绝对不敢明说。要是《洛神赋》真写的是甄妃,那他只能把这份感情寄托在虚幻的洛神身上,用“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这样的句子,隐晦地表达可望而不可即的遗憾。

3. 史学界吵了千年:洛神到底是不是甄妃?

关于“洛神是不是甄妃”这个问题,史学界吵了快一千年,至今没个定论。支持派的理由很充分,除了李善注里的那段记载,还有几个关键点:一是甄妃的美貌和洛神的形象高度契合,都是“旷世其无俦”的美人;二是曹植写《感鄄赋》的时间,正好在甄妃去世后不久,难免让人联想到是睹物思人;三是曹丕后来把甄妃的枕头赐给曹植,这举动本身就很奇怪,好像在故意刺激曹植。

但反对派也有自己的依据。首先,《三国志》作为正史,根本没提过曹植和甄妃有任何暧昧关系,陈寿写《魏书》的时候,对甄妃的记载很客观,要是真有这事,不可能不写。其次,甄妃比曹植大10岁左右,曹植出生于公元192年,甄妃出生于公元183年,曹丕娶甄妃的时候是公元204年,当时曹植才12岁,甄妃已经21岁了,两人年龄差距这么大,不太可能产生所谓的“爱慕之情”。再者,“感鄄赋”的“鄄”指的是鄄城,是曹植的封地,这在《三国志·曹植传》里有明确记载:“黄初三年,立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所以曹植写《感鄄赋》可能只是感慨自己的封地生活,和甄妃没关系。

还有学者提出,洛神的原型其实是曹植的理想抱负。三国时期,文人喜欢用“香草美人”来比喻君主和贤臣,曹植可能是借洛神来表达自己想为国家效力却报国无门的苦闷。毕竟曹丕一直猜忌他,不让他参与朝政,他只能通过文学作品来抒发内心的抑郁,这也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手法。

4. 反常识:你不知道的曹植与甄妃真相

多数人只知道曹植写了《洛神赋》,却不知道他和甄妃还有个“共同的遗憾”——都成了曹丕权力斗争的牺牲品。甄妃虽然嫁给了曹丕,可后来因为郭皇后的挑拨,加上曹丕担心甄妃儿子曹叡威胁自己的皇位,最终被赐死,死的时候还被“以发覆面,以糠塞口”,下场凄惨。而曹植呢,一辈子都活在曹丕的打压下,封地一迁再迁,最后抑郁而终,年仅41岁。

另外,大家可能以为“洛神即甄妃”的说法是早就有的,其实不然。在唐代李善作注之前,几乎没人把两者联系起来。李善注《文选》的时候,引用的那段《记》其实是后世的小说杂记,可信度不高。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这些正史都没提过这事,所以“想念甄妃”更像是后人附会的浪漫传说。

5. 千年后的我们,为啥还纠结洛神是谁?

其实不管洛神是不是甄妃,《洛神赋》本身的文学价值都不会变。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爱情的辞赋,辞藻华丽,想象丰富,把洛神的美貌和两人的相思之苦写得淋漓尽致,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比如李白就写过“洛浦有宓妃,飘飖雪争飞”,杜甫也有“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的诗句,都是在化用《洛神赋》的典故。

我们之所以纠结洛神是不是甄妃,或许是因为我们太喜欢这种“求而不得”的浪漫故事了。曹植的才华、甄妃的美貌、两人身份的禁忌,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比单纯的文学赏析更有吸引力。就像现在我们看古装剧,也总喜欢磕那些“意难平”的CP一样,千年前的曹植和甄妃,也成了人们心中的一对“意难平”。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真把《洛神赋》只当成曹植“想念嫂子”的作品,反而有点小看它了。这篇赋里藏着的,不仅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还有一个天才文人在命运捉弄下的无奈与悲凉。就像洛神最终“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一样,曹植的理想和爱情,最终也都成了泡影。

你觉得洛神到底是不是甄妃呢?要是曹植真有这份心思,你觉得他写《洛神赋》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喜欢三国历史的朋友也别忘了关注,咱们下次接着聊那些三国里的“意难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