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李世民为增加人口数量,想出了一个妙招,宫女和光棍都高兴坏了

谁能想到,唐太宗李世民刚坐上皇位,就被人口问题难住了?隋末战乱把中原折腾得千疮百孔,人口从隋朝的 4600 万锐减到唐朝

谁能想到,唐太宗李世民刚坐上皇位,就被人口问题难住了?隋末战乱把中原折腾得千疮百孔,人口从隋朝的 4600 万锐减到唐朝初年的 1000 多万,地多人少,连种地的农民都不够用。作为农耕国家,没人就没粮食,没粮食就没国力,李世民再是 “千古一帝”,也犯了难。可他到底想出了啥妙招,既能让宫女们欢呼雀跃,又能让光棍们拍手叫好,还顺带把唐朝人口翻了近一倍?

说起来,李世民接手的就是个 “烂摊子”。隋炀帝杨广当年太能折腾,开凿大运河征调数百万民夫,修东都洛阳又拉走 200 万人,三征高句丽更是死伤百万,硬生生把隋朝的家底败光了。等到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基时,全国就剩 200 万户人家,大片良田荒着没人种,朝堂上的奏章堆成山,全是 “缺人” 的告急文书。李世民是个工作狂,天天加班处理政务,可再怎么折腾,没人干活也白搭。他知道,要想让唐朝强盛起来,首先得解决 “人” 的问题。

一开始,李世民先从农业下手,轻徭薄赋、给无地农民分田,可推行了一阵子才发现,政策再好,没人执行也是空谈。地里的活儿需要壮劳力,军队征兵需要青壮,甚至官府办公都缺人手,人口成了最大的瓶颈。这时候,李世民把目光投向了皇宫 —— 宫里的宫女也太多了!要知道,皇宫里伺候皇帝和皇室成员的宫女,少则几千,多则上万,这些宫女大多正值青春,却只能困在宫里,既不能结婚生子,也不能为社会做贡献,纯属资源浪费。

李世民一拍大腿,决定 “遣散宫女”。他先是大手一挥,把 3000 名宫女放出宫,让她们回家嫁人;后来觉得还不够,又遣散了 5000 人,前后加起来 8000 名宫女重获自由。这招可把宫女们乐坏了,要知道,古代宫女一旦入宫,大多要待到年老色衰才能出宫,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机会见宫外的世界,更别说成家生子了。现在李世民给了她们选择的权利,能不开心吗?有的宫女出宫后很快嫁给了隔壁的农夫,有的找到了青梅竹马的恋人,还有的凭借在宫里学到的手艺,开起了小铺子,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可别以为李世民只遣散宫女就完了,他这招是 “抛砖引玉”。皇帝都带头精简后宫、释放宫女了,下面的大臣们哪敢不跟风?那些王公贵族、朝廷大臣家里,谁家没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侍女?以前大家都觉得 “家里侍女多才有面子”,现在皇帝都提倡节俭,还鼓励侍女出宫成家,谁要是还抱着 “多养侍女” 的想法,不仅会被同僚弹劾,还会惹李世民不高兴。于是乎,大臣们纷纷遣散自家的侍女,有的给侍女准备了嫁妆,有的帮她们牵线搭桥找婆家,一时间,京城内外到处都是 “侍女出宫” 的热闹场景。

这一下,效果就出来了。皇宫遣散 8000 宫女,大臣和士绅们遣散的侍女加起来有几十万,这些年轻女子刚好填补了民间 “光棍多” 的缺口。要知道,隋末战乱让很多男子失去了妻子和家人,加上男丁多死于战场,民间光棍数量激增。现在有了这么多适婚女子,光棍们再也不用愁娶不到媳妇了,不少人很快组建了家庭,生儿育女。李世民还怕大家没钱结婚,特意下旨让乡里的富户 “赞助” 贫困夫妻,甚至规定男子 20 岁、女子 15 岁必须结婚,要是有人到了年龄还不婚配,不仅会被官府催促,还可能受罚。

更绝的是,李世民连鳏夫和寡妇都没放过。他规定,鳏夫和寡妇在服丧期满后,必须重新结婚,违令者会被重罚。有人觉得这太不近人情,可李世民有自己的道理 —— 在人口稀缺的年代,每一个能生育的人都很重要,多一对夫妻,就能多几个孩子,多一份劳动力。虽然这规定有点 “强制”,但在当时的背景下,确实加快了人口增长的速度。

除了 “内部挖潜”,李世民还想着 “外部引进”。隋末战乱时,不少中原百姓被突厥等游牧民族劫掠走,成了他们的奴隶。李世民一边对突厥施加军事压力,一边用财物和丝绸跟他们交换人口,前后换回了 160 万人。这些人回到中原后,李世民给他们分田、借农具,让他们安居乐业,很快融入了唐朝社会,不仅增加了人口,还充实了边疆的劳动力,可谓一举两得。

李世民这几招组合拳下来,效果立竿见影。到他晚年时,唐朝人口从 1000 多万增长到近 2000 万,户数从 200 万增加到 380 万,翻了近一倍。人口多了,地里的庄稼有人种了,粮食产量上去了,国库也充实了;军队有了足够的兵源,战斗力大大提升,不仅打败了突厥,还震慑了吐蕃等周边势力,为 “贞观之治”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宫女们摆脱了深宫的束缚,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光棍们娶到了媳妇,组建了家庭,自然对李世民感恩戴德,民心所向,唐朝想不强盛都难。

说起来,李世民这招 “遣散宫女配光棍”,看似简单,实则充满了智慧。他既解决了皇宫的资源浪费问题,又缓解了民间的光棍危机,还顺带刺激了人口增长,可谓 “一举三得”。要是换成其他皇帝,可能只会想到增加赋税、强制征兵,可李世民却从 “人” 的需求出发,既务实又贴心,难怪能被后人称为 “千古一帝”。这也说明,有时候解决难题不需要复杂的政策,只要贴近民心、抓住关键,就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