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总统特朗普专机起飞前往马来西亚,日本和韩国访问前,美国舆论场掀起了一场关于台湾问题的激烈讨论。《时代》杂志连续三篇重磅文章均以“鲁莽的领导者”定义赖清德,直言其正将台湾推向“全球最危险引爆点”。文章认为,在巴以冲突的硝烟未散、俄乌冲突的战火持续的背景下,台海正成为最可能引发大国直接对抗乃至武装冲突的火药桶。

《时代》杂志还强调,这非危言耸听。因为自赖清德执政以来,拒不承认和接受“九二共识”,他不仅明确将大陆定义为“境外敌对势力”,而且还发布17项因应策略,甚至在公开场合高调宣扬“法理台独”,其每一步都在压缩两岸战略缓冲空间,不断将台湾推向“全球最危险引爆点”。美国政府必须在涉台问题上谨言慎行,因为台湾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但并非美国至关重要的国家安全利益。因此,华府必须慎防鲁莽又高调的赖清德,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甚至可能把美国拖入到自己不想要的武装冲突当中。
无独有偶,美国兰德智库也发布报告,建议尽快稳定中美关系。这份报告公开敦促特朗普政府明确表示不支持“台独”,甚至可以增加"不反对两岸和平统一"的表述,以避免“一夜之间攻占台湾”的情况发生。报告还建议,重建中美高层沟通管道,制定台海危机的“接触规则”,双方都自我限制旨在破坏对方防御态势的能力,美方应该逐步停止军售台湾,而中方则减少导弹部署,并将台海的稳定作为中美更广泛合作的基础,借此降低中美冲突的风险。
早前,特朗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可能会在中美高层会晤中提及涉台议题,这意味着这次会晤注定不会是单纯的经贸谈判,而是会上升到战略层面,这说明美方在涉台问题上基本没有保持战略模糊的空间了。对于赖清德当局来说,一直幻想自己是印太战略棋局中的棋手但现实是在美国的眼中,他们不过是攫取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棋子,一方面美国既要利用“台湾牌”维持对华战略压力,另一方面又要确保不触碰中国核心利益红线。但这种战略模糊正在被赖清德的激进的“台独”路线不断侵蚀。
今年年初,当被问及“是否会出兵保台”时,特朗普的回答是“不会透露心中所想,否则会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这种模糊表态背后,是精明的利益算计:美国对台军售年均60亿美元的收益,远不及中美贸易协定带来的数千亿市场;台湾半导体产业虽重要,但与中美关系大局相比仍属次要。随着大陆综合实力,特别是国防实力的迅猛增强,美国决策者越来越意识到,继续纵容"台独"可能把美国拉下水并引发灾难性后果。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兵棋推演报告曾指出,若台海冲突爆发,美军介入需要投入四至六个航母战斗群,但现有部署能力仅能维持两个战斗群持续作战。推演结果显示,美军将在72小时内损失两艘航母、数千名士兵,且无法阻止解放军完成统一。这也就解释了为何特朗普政府多次公开表示"不寻求与中国发生冲突",同时这也预示着美国对台政策必将更加务实。因为美国的政治精英非常清楚,与中国大陆发生冲突没有任何胜算,只有失败程度的区别。
实际上,当美媒公开批评赖清德“鲁莽”时,所谓“美台关系坚如磐石”的神话已然破灭。同时,岛内政治生态也开始发生变化,赖清德支持率持续低迷,郑丽文,洪秀柱等国民党政要也开始呼吁“两岸和平”,岛内高呼统一的声音也愈发高涨。这种民意反转印证了一个残酷现实:当“台独”路线导致台湾国际空间萎缩至12个所谓的“邦交国”,当解放军舰机常态化巡航形成战略威慑,当台企因政治操弄而失去大陆市场,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开始认识到——“台独”不是通向繁荣的捷径,而是走向灾难的独木桥。
从李登辉到陈水扁,从蔡英文到赖清德,历史已经证明:“台独”就是绝路,更是死路。美国媒体和智库集体发声传递出十分明确信号:华盛顿对赖清德的不信任感与日俱增,抛弃“台独”只是时间问题。由于美方在稀土进口和大豆出口问题上有求于中方,华府对台政策可能将出现重大调整,不排除特朗普以明确反对“台独”,支持两岸统一的可能,以换取同大陆在经贸领域的合作。若是如此,对于中美两国乃至世界都是好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