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稀土之父徐光宪院士,四次转身,改写中国稀土命运

2025年10月中旬,中国稀土反制措施引发全球震动。当西方国家慌忙寻找替代供应链时,很少有人知道,这场"稀土保卫战"的根

2025年10月中旬,中国稀土反制措施引发全球震动。当西方国家慌忙寻找替代供应链时,很少有人知道,这场"稀土保卫战"的根基,源自半个世纪前一位科学家的实验室。他四次改变研究方向,用毕生智慧将中国稀土从"土疙瘩"变成"白色黄金"。

01,1972年的深夜电话,国家要你搞稀土

1972年寒冬,北大化学系主任徐光宪接到国防科工委密电:"速来北京饭店,有紧急任务。"这位正在研究量子化学的教授,面对桌上摊开的《旋光理论中的邻近作用》手稿,丝毫没有想到,自己即将开启一段改变国家命运的征程。当时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90%,却只能出口初级原料,高价买回提纯产品。徐光宪带着团队扎进包钢稀土三厂,在零下30度的车间里,用搪瓷盆混合萃取剂。他创造性地提出"串级萃取理论",将镨钕分离纯度从90%提升到99.99%,成本降低70%。1975年全国稀土会议上,他的报告让全场沸腾:"中国稀土,从此站起来了!"

02,串级萃取法,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核爆级"突破

徐光宪的创新颠覆了西方教科书。传统离子交换法需3000次操作,他的方法只需60级萃取。为验证理论,他带着学生在上海跃龙化工厂连轴转48小时,用铅笔在包装纸上计算数据。当第一罐99.99%纯度的氧化镨钕出炉时,工人师傅眼含热泪:"这哪是稀土,分明是咱中国人的志气!"1988年,中国稀土产量跃居世界第一。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稀土冶炼产能占全球92.3%。徐光宪团队培养的技术骨干,后来成为北方稀土、五矿稀土等龙头企业的核心力量。正如他在《稀土的故事》中所写:"科学的价值,在于让国家不再受制于人。"

03,从核弹到稀土,科学家的"跨界救国"密码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稀土之父"曾参与原子弹研发。1957年,钱三强点名让他组建北大放射化学教研室。在没有防护设备的情况下,他带着学生用搪瓷缸提炼铀-235,为核燃料萃取技术奠定基础。这段经历让他坚信:"关键技术买不来,必须自己突破。"1978年,68岁的徐光宪重返量子化学领域,提出"原子价新定义"和"分子结构判定规则"。他的科研笔记里,至今留着用红笔标注的公式:"国家需要的,就是我要研究的。"这种"国家使命优先"的精神,深刻影响着几代科研工作者。

04,2025年稀土反制,徐光宪遗产的现实回响

今年12月生效的稀土出口管制,正是徐光宪遗产的现代演绎。当西方国家抱怨"中国稀土依赖症"时,很少有人提及:中国用全球48%的储量,供应了68%的产量,支撑着全球90%以上的高端制造。正如他晚年接受采访时所说:"稀土是战略资源,但我们的科学家更要争气。"如今,白云鄂博矿的稀土通过串级萃取法,正在转化为芯片、新能源汽车、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材料。北大稀土研究院门口,"徐光宪实验室"的铜牌在阳光下闪耀,仿佛在诉说这位科学家的传奇:从量子化学到放射化学,从稀土分离到理论创新,他的每一次转身,都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

05,科学精神不死,从"稀土之父"到未来产业启示

徐光宪的四次转身,给中国科技突围提供了珍贵启示:真正的科学家,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既要坚守学术理想,更要响应国家召唤。在量子科技、可控核聚变等前沿领域,新一代科研工作者正在续写"国家使命优先"的传奇。当我们为稀土反制叫好时,不应忘记那个在实验室里用搪瓷盆做实验的老人。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国科技的底气,源自无数像徐光宪这样的科学家,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用毕生心血筑牢强国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