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五月十九日大雨》
明·刘伯温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刘伯温是明朝开基谋臣,文学造诣也是杠杠的。这首诗写大雨,一开头“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狂风裹挟着暴雨,乌云压低,轻雷滚滚,感觉整座城都被这风雨雷电笼罩,画面感十足!可雨一停,“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刚才还气势汹汹,瞬间就换了天地,池塘边草色青青,蛙声一片。
这就像人生,困难挫折就像这狂风暴雨,可挺过去之后,说不定就是一片崭新的天地,满是生机。
骤雨初歇的意境里,藏着刘伯温的人生智慧。这位辅佐朱元璋开国的谋士,想必常在军帐中听雨——金戈铁马的杀伐声与瓦檐滴答的雨声重叠,才能淬炼出如此刚柔并济的诗句。"云压轻雷"四字,雷霆万钧之势却用"轻"字点化,恰似他运筹帷幄时举重若轻的从容。
蛙鸣草色的转折更见匠心。古人以龙喻雨神,"不知龙去处"的留白,让暴虐自然力瞬间化作温柔谜题。这让人想起他晚年归隐青田时写的"闲来写就青山卖",同样的举重若轻——曾经的帝王师,如今竟要卖画度日。
但细品之下,那满池蛙声何尝不是生命的欢歌?就像他在《郁离子》中写的:"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
这种豁达源于对天道的洞察。刘基曾观测天象助朱元璋大败陈友谅,最懂风云变幻的无常。他的诗里总藏着双重镜像:前两句写暴雨如历史洪流,后两句却道出"飘风不终朝"的至理。
当代人读来尤觉警醒——当人们被996的"雷声"压迫时,或许该学学古人,在雨幕中看见即将萌发的草色,于至暗时刻听见希望如蛙鼓般次第响起。

02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在诸葛武侯之后,鲜有能与其并列的人物,但刘基刘伯温能够得到这样的称誉,足见他才略之高。
作为辅佐朱元璋建立大明的功臣,他的晚年却无比凄惨。
在朱元璋的猜忌与胡惟庸的构害下黯然离世。临死前,刘伯温留下了“九世方兴”的预言。刘伯温的预言如同一颗深埋的种子,在历史的土壤中悄然生长。
他离世后,明朝的政局波谲云诡,朱元璋的猜忌之心愈演愈烈,昔日功臣纷纷陨落。然而,“九世方兴”四字却成了后世文人墨客反复揣摩的谜题——这究竟是绝望中的慰藉,还是洞悉天机后的隐语?
有人猜测,“九世”暗指明朝国祚。果然,从洪武到崇祯,大明王朝历经十六帝,却恰在第九位皇帝明孝宗弘治年间迎来“弘治中兴”,吏治清明,经济复苏,仿佛应验了刘伯温的预言。但更耐人寻味的是,九世之后,天下再度易主,清朝入关,华夏历史翻开新章。刘伯温是否早已预见这轮回般的兴替?
也有人将目光投向刘氏家族。刘伯温之子刘琏遭胡惟庸迫害而亡,次子刘璟在建文年间以死殉节,家族一度凋零。但九代之后,刘氏后裔中竟真有人科举入仕,重振门楣。或许,这位神机军师以“九世”为血脉留下了隐秘的期许。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预言永远在虚实间摇曳。刘伯温的悲剧,与其说是个人命运的倾覆,不如说是帝王权术下智者共同的宿命。他的身影逐渐与诸葛亮重叠:同样鞠躬尽瘁,同样难逃猜忌,甚至连“星落五丈原”与“饮鸩归青田”的结局都遥相呼应。但世人仍执着于破解他的预言,因为在那晦涩的谶语背后,藏着一个时代对“天道循环”最深邃的凝视。

03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即位,定国号大明,年号为“洪武”。从出山到辅佐朱元璋称帝,刘伯温用了八年,这八年里,他纵横谋划,功居至高。
然而,随着大明王朝的根基渐稳,刘伯温敏锐地察觉到朝堂风向的微妙变化。朱元璋开始对功高震主的谋臣心生忌惮,往日推心置腹的君臣关系逐渐蒙上阴影。洪武三年春,当刘伯温第三次提出辞官归田时,皇帝终于颔首应允,赐予他"诚意伯"的虚衔,却暗中派锦衣卫监视其返乡路途。
青田老家的山水依旧,但刘伯温再不能像少年时那般纵情林泉。他常在深夜独坐书房,将毕生所学凝练成《郁离子》中的寓言,那些关于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字里行间浸透着智者洞悉世事的苍凉。
洪武八年正月,朝廷派御医送来治风寒的药方。刘伯温饮下汤药后高烧三日,临终前命人取来尚未完稿的《天文书》,在扉页题下"星象易测,人心难量"八字。当夜有客星划破紫微垣,应天府观象台的铜壶滴漏突然迸裂。
消息传到南京时,朱元璋正在批阅《孟子节文》,朱笔在"民为贵"三字上悬停良久,最终以墨迹重重覆盖了整段文字。

04
不过,刘伯温这首《五月十九日大雨》大雨诗,也道尽曲折,说明人生须经风雨才能有所成就。
狂风骤雨过后,天空渐渐放晴。被雨水冲刷过的草木显得格外青翠,泥土的芬芳在空气中弥漫。远处山峦间,一道彩虹悄然浮现,宛如上天为这场洗礼画下的完美句点。
刘伯温笔下这场五月的大雨,恰似人生必经的磨砺。那些被打落的残花,终将在泥土中孕育新的生机;被风雨摧折的枝条,来年定会抽出更坚韧的新芽。正如东坡居士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所有的艰难困苦,最终都会化作生命年轮里最珍贵的印记。
细看檐下积水,倒映着变幻的云影。这让人想起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真正的智者,既能欣赏晴空万里的明媚,也能在暴雨如注时保持从容。就像被雨水打磨过的青石,越是经历冲刷,越能显露出温润如玉的光泽。
雨后的蝴蝶重新展开翅膀,沾着水珠的翅膀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芒。这让人顿悟:生命最美的姿态,往往是在经历风雨后展现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不正是经历过宦海沉浮后,才寻得那份超然物外的境界吗?
暮色渐浓时,田间传来蛙声一片。这些小小的生命,在暴雨来临时懂得蛰伏,待云开雨霁便尽情欢唱。人生何尝不是如此?重要的不是躲避风雨,而是在风雨中学会等待,在等待中积蓄力量,最终迎来属于自己的艳阳天。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