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暗夜潜行,智擒敌探,上甘岭志愿军活捉美军俘虏

1952年上甘岭战役前夕,曾经横冲直撞的美军,在跟志愿军交手两年多的时间中已经变得非常狡猾。此时的美军已经组建多支小股侦

1952年上甘岭战役前夕,曾经横冲直撞的美军,在跟志愿军交手两年多的时间中已经变得非常狡猾。

此时的美军已经组建多支小股侦察部队,他们会在白天到我军阵地进行观测。

到了晚上,美军就会在此地设伏,或者用炮火袭击我军阵地。

这些小分队,能说流利的中国话,甚至熟悉地形。

只要遇到埋伏或者遭遇交火,他们会立即撤出战斗,根本不与我军交火。

面对如此对手,我军深知这不仅仅是战场较量,更是智慧与意志的博弈。

9月底,我15军29师侦察科接到命令,由侦察参谋沈秀魁带领一个侦察连,钳制敌军,配合战斗,争取活捉一名俘虏。

10月1日,这个侦察连抵达斗浦洞阵地,接替了45师侦察连的前沿阵地。

斗浦洞阵地,东靠五圣山的山脚,五圣山海拔1000多米,山的左前方就是上甘岭537.7北山高地和597.9高地。

在弹坑累累的阵地上,一名年轻的班长手指划过沙盘:他为侦察连战士们讲解了各编号的活动区域,同时介绍了敌军的活动规律。

这里是上甘岭战役争夺的主要阵地,敌人的目的是为了夺取两个高地后夺取五圣山,在三八线的中间突破。

侦察连随后分为两个部分,沈秀魁带领二排驻前沿,指导员带一、三排驻后面大水洞,两地相距2000多米。

通过几天的观察,侦察连已经掌握了美军的活动规律。

从10月14日,45师85团在曾峰召开会议,师部发现美军有大规模进攻的趋势,师长希望侦察连能够在7天之内捉到一名活口,以配合上甘岭战斗。

按照时间线,从这一天开始,上甘岭战役正式进入第一阶段。

美军依靠绝对的炮火和空军优势,对志愿军上甘岭537.7北山高地和597.9高地进行狂轰滥炸。表面阵地几乎完全被炮火摧毁,工事被夷为平地。

只挨打不还收,那不是我军的战斗作风,侦察连摸清敌情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情报的分析和研究,侦察连决定在15日晚,通过敌军防御设施比较薄弱的地区,绕到敌军阵地的左后方进行袭击,捉到活口之后立即撤退。

侦察连抽调出13个人,组成3个小组。连长负责指挥组,排长负责穿插组,班长负责捕俘组。

战前动员时,沈秀魁提出具体作战要求:

1,美军小部队都会说中国话,联络时就用四川方言、

2,行动迅速,不要发出动静。

3,速战速决,速战速决,俘敌即撤;

4,依靠地形采用前三角、后三角或一路队形,组距8–10米,以利隐蔽、联络与火力发挥。

1952年10月15日晚18时10分,侦察连伪装之后从阵地出发,此时的上甘岭,刚刚经过白天炼狱般的洗礼,每秒6发的炮火,将山头削低两米。阵地的焦土上,还冒着丝丝青烟。

这支小分队,踏着弹坑进行突进,仅仅用了25分钟就穿过了敌军的防御设施。

在进入敌军防区之后,走在前面的捕俘组发现了异常情况,路中间横着一棵歪倒的树。

侦察员说:昨晚探路时还没有这棵树。

老侦察兵的直觉让沈秀魁立即意识到,树后可能有敌人。

他立即打出手势,两个组分别从树两边绕过。

战士吴玉成刚绕过树时,被美军发现,他们用中国话大叫:“干什么的?哪一部分?”

敌人突然出现,并用卡宾枪顶住吴玉成的胸口。

吴玉成当时一愣,后马上反应过来,立即开枪,敌人应声倒下,后面的美军开始射击。

侦察员们立即还击并扔出手雷,轰隆一声巨响后,敌人的枪不响了。

连长命令轻机枪注意压制山上下来的敌人,这时,远处的美军发射了照明弹。

沈秀魁发现地上躺着六七个敌人,他让捕俘组把敌人挨个将头部向泥水里按,检查是否有活的。

果然,有一个敌人爬起来就跑,被志愿军一脚踹倒,捕俘组立刻上去搜身。

这名美军大喊大叫,沈秀魁用英文对他说:“卜洛汤尤洛根!”英文:“缴枪不杀!宽大俘虏!”

这货听懂了,口里咕噜着一串英文。

恰逢此时,照明弹灭了。

那名美军突然暴起,拉响了身上的一枚手雷,扔向了志愿军后方,沈秀魁和几个战士当时就负伤了。

这名美军身材高大,身高1.9米左右。经验丰富的沈秀魁,如同猎豹般扑上去,紧紧地箍住了他的脖子。

随后,大家一拥而上,七手八脚将他牢牢地捆在担架上。

当小分队抬着困成粽子的俘穿越火线,撤离到敌前沿不远的地方,沈秀魁让小分队卧倒,防敌人炮火截击。

等了两分多钟,敌人的报复性炮火如期而至。

美军向我前沿猛烈炮击了10多分钟,等到炮火停止后,小分队安全返回阵地。

整个俘敌过程,任务仅用时55分钟。

这是侦察兵的锐眼,在迷雾中锁定胜机;

这是志愿军的铁拳,在逆境中俘获强敌;

这名俘虏很快就交代了所有他知道的情报,这支在树侯埋伏的美军小分队,是敌军经常设伏,袭扰我军的11人小分队。他是美七师三十二团三营参军1年的兵,21岁。

更关键的是:这名美军还交代了另外几个阵地的工事构筑、火力配系和防御设施:防守275高地和无名高地各个加强排,指挥所设在柏德里;有一个排和一个坦克连为机动部队。

这名美七师侦察兵的情报,最终化为我军精准打击的利刃。

到了21日,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85团派出了一个侦察排,沿着布防图,准确地摸到了一个无名高地。

侦察排犹如手术刀般切入,最终以零伤亡的代价,全歼了美军的这个加强排。

捷报传来之后,侦察连受到军统令嘉奖,沈秀魁和几名战友荣立三等功,吴玉成荣立二等功。

智慧,铸就了以弱胜强的战争传奇;

意志,锻造了钢铁长城的民族脊梁;

胜利,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七十年光阴流转,当我们在电影院中观赏《志愿军》系列电影时,也应该知道这段不为观众熟悉的历史。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风骨:于至暗时刻敢向强敌亮剑,在绝境之中能扭转乾坤,用血肉之躯筑起不倒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