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画笔从宣纸转向瓷面,当颜料换成流动的釉料,画家金勇用近二十年的探索,在窑火与瓷土的碰撞中,走出了一条瓷画艺术的创新之路。他以传统陶瓷技艺为根,以现代绘画语言为魂,让冰冷的瓷器成为承载东方美学与当代思考的艺术载体。

金勇的瓷画创作,始于一场与景德镇的“邂逅”。早年深耕西画与中国画的他,被瓷器所蕴含的文化厚重感吸引,却也发现传统瓷画多聚焦工艺,难抒当代情感。他想打破这种局限,让瓷面成为表达当下的中国画。”带着这份初心,他一头扎进瓷画世界,直面釉料在高温烧制中“不可控”的挑战——釉色的流淌、窑变的效果,每一步都充满未知。但金勇却视之为艺术的“惊喜”:“窑火像一位合作者,它让每幅作品都独一无二,这是其他媒介没有的艺术魅力。”




釉下彩是金勇的“拿手好戏”。在《重彩花鸟》系列中,他以青花釉彩料勾勒抽象花鸟,釉色经窑变后自然晕染,既有传统青花的清雅,又透着现代重彩抽象艺术的张力;《繁花》则用高温颜色釉层层叠加,将自然界的光影流动定格在瓷瓶上,仿佛能嗅到草木生长的气息。他始终强调“土与火、心与手的共生”:“瓷画不是绘画与陶瓷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找到‘藏与露’的平衡——釉料下的笔触若隐若现,就像东方美学的留白,给观者留足想象空间。”




在传承中创新,是金勇瓷画的另一重底色。他不满足于复刻传统,而是试图让传统文化与当代语境共振。他的装置《魂》以破碎瓷片重组花鸟山水,探讨文明的脆弱与重生,让所有观众都能读懂了东方美学的深层哲思。




除了创作,金勇还致力于瓷画的传承。他在多所艺术学院开课,告诉学生“瓷器能存千年,但画必须属于当下”。如今,他的工作室成了跨界交流的平台,陶艺师、程序员、音乐家常在此碰撞灵感。“艺术的边界在模糊,但对美的追问、对生命的表达永远不变。”金勇说。




从画纸到瓷面,从颜料到釉料,金勇用二十年坚守证明:传统不是枷锁,而是养分。他以窑火为笔,以釉色为墨,在瓷上绘就的不仅是一幅幅情感作品,更是一场传统与当代的永恒对话。
(宋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