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9年,于谦主持抵御公事,主张“调兵守九边”,但是当时的九镇并未建立,因此无法称为“九边”。

而根据张廷玉版《明史》中的记载,正德元年(1506年)便已出现了“九边”一词。但是有一个疑问,结合《明武宗实录》可以发现:孙磐原奏折中说的是“各边”而不是“九边”。应该是《明史稿·孙磐传》在抄录时将“各边”写成了“九边”。所以这也不能算是“九边”一词的出现。
“九边”一词首次出现应该是在正德十六年(1521),户科都给事中邵锡在奏疏中首次明确提出“九边一体”。随后,兵部尚书彭泽在奏疏中也将九镇称为“九边”。而后,第一本“九边”专著《九边图志》由兵部主事郑晓主持编制。“九边”的说法也就开始流传下来。
嘉靖元年,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授职方主事。日披故牍,尽知天下扼塞, 士马虚实强弱之数。尚书金献民属撰《九边图志》,人争传写之。《明史》
郑晓曾以右都御史协理戎政,官至刑部尚书,也算是一代名臣。但是奇怪的是,虽然他编写了第一本“九边”专著。但是翻检史籍,竟然未见《九边图志》存世。以致于后世很少谈论,世人也逐渐淡忘。
明人以为初创而加以推崇的,则是后来兵部尚书许论所著的《九边图论》,这也是后来最广为流传的两种“九边”说法之一。《九边图论》初名《边论》九篇,在嘉靖十三年(1534年)撰写完成。
臣窃念天下大计,安内攘外二者而已,近日陛下广采言官之献纳,俯受大臣之论 思,其于安内之计,已举其大且要者矣。至于攘外之计,其大且急者,则莫先于边务, 而筹划未周,振扬或缓。此臣犬马之心所以早夜悬悬而不释也。臣闻之天下虽安,忘 战则危。古之明主,不黩武而其威自不可犯,何也?有先事之备也。今国家承平日久.......然披图可以略见边方之形胜,据论可以麄知边事之始终,谨用绘写各一本,昧死进呈。 臣自惟征瞽之见,掇拾鄙俚,干冒宸严,出位妄言,无所逃罪。然幸一得之愚,以少 俾陛下中兴之业,外攘之志,此则臣所积诚而不容已者。《九边图论·叙》
许论说道之所以想要写这本书,是受到自己父亲的影响(他父亲是吏部尚书许进),在父亲的熏陶之下,许论从小就关心国家大事,后又任职兵部,因此写下这部边防大作。
《九边图论》开创了明代九边图籍的先河,它是从地理意义出发,自东而西,排列诸边,依次为:辽东、蓟州、宣府、大同、三关、榆林、宁夏、甘肃、固原。
于隆庆三年(1569)成书的《九边图说》,可能是鉴于蒙古对山西地区的压力越来越大,将三关换成了山西。自此,此种“九边”说法,随着军镇名称基本固定,而后许多著作皆沿袭了此说法,成为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说法。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的“九边”说法也被广为征引,那就是魏焕的《皇明九边考》。魏焕根据兵部堂稿、奏疏,并且通过询问边将、译使了解真实情况,编撰而成。
该书有别于《九边图论》的地方是,在军事制度的描写颇具笔墨。全书分为镇戍通考、经略通考、番夷通考、及九边分考,总计十卷;其中每卷又包括疆域考、保障考、责任考、军马考、边夷考和经略考等。
张廷玉在修编《明史》时,采用的也是此种九边说法。分别为: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 蓟州、山西、陕西,总计九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