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6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宝塔山下举行。大会结束后,中央委员会选出44名成员,预备中央委员会则包含33名成员。
会上,陈赓开玩笑道:“我已备好衣物。”熟知他的人皆知他幽默风趣。
但在七大如此关键的会议上,他竟仍有心情戏谑,着实令人惊讶。
大会开始前,与会者必然讨论中央委员会候选人。
他们究竟会选择谁,谁又将脱颖而出,各界意见不一。
谈正事时,陈赓忽开玩笑道:“我已备好中央委员会服装,望诸位届时投我一票。”
挑选代表是严肃之事,但陈赓以新衣开玩笑,众人随之而笑,瞬间,氛围变得热烈。
44名中央委员选出后,陈赓入选候选委员。他未显失望,反而与大家开玩笑。
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正欲合影,陈赓急步上前问毛主席:“替补何意?我候补何人?”
毛主席深知其性格,微笑道:“先拍照,再调皮。”
然而,与陈赓亲近的战友终难忍耐,一人戏谑道:“替补就是党参贴臀再补!”言罢,另一人持小棍,佯装扎向陈赓臀部。
陈赓无法忍受,遂含笑躲至毛主席与朱老总身前。
据他记忆,这句话源自李富春本人的构思。
陈赓多次展现出这种“冒失”的行为,并非初次。
他一贯直率坦诚,风趣且富幽默感,这种性格令人钦佩不已。
陈赓如同其他将军,对毛主席极为尊敬,但他却是军中唯一敢于与毛主席据理力争的将军。
1947年,蒋介石调动大量兵力,对陕甘宁边区发起大规模进攻。
毛主席深思熟虑后,下令陈赓率四纵队返回陕北。
李银桥回忆,毛主席的保镖称:“陈赓自小河村到达后持续参会,却全程未发言。”
一天夜里,周总理与毛主席专为陈赓备下丰盛饭菜,起初一切正常,然陈赓数杯酒后,情绪渐显亢奋。
毛主席与周总理欲再举杯时,陈赓忽起立,激动言:“主席,恕我直言,我认为命我返回乃错误决定。”
毛主席再为陈赓斟酒,平静地说:“请继续讲。”
陈赓意识到所言或惹毛主席不悦,但沉默更令他难受。酒精壮胆,他决定坦言心声:“我必须把想说的话讲出来。”
主席,我始终敬重您。此次刘邓大军入大别山,陈粟部队赴鲁西南,皆明智之举,我深感佩服。然将我置于国家棋局中,似欠考量。
陈赓续言:“主席,令我渡黄河守陕甘宁不妥,应遣我南下开新战场。派我去陕甘宁实为浪费。”
陈赓发言后,毛主席动怒:“陈赓,要老实!调你来非为保护我。你们欲他处施展,陕甘宁、老巢怎么办?岂可轻易让蒋介石?”
陈赓被毛主席的怒火惊醒,连忙致歉:“主席,这只是我个人意见,我将遵从上级指示行事。”
见陈赓惊慌失措,周总理与毛主席皆笑出声。毛主席戏言:“陈赓,我仅开个玩笑,你竟当真害怕了?”
见陈赓一脸困惑,周总理连忙说明。你的想法与毛主席一致,中央已做出新决策。毛主席先前的言论仅是随口一提。
1955年9月23日,北京举行新中国首次授勋典礼,旨在表彰军队在抗战中的英勇事迹及对国家的卓越贡献。
中国人民解放军此次授衔,共有元帅10位,大将10位,上将55位,中将175位,少将789位。
授勋仪式上,毛主席对陈赓说:“在我看来,为我工作远比为蒋介石效力要好。我相信,蒋介石绝不会授予你大将军衔。”
陈赓立正敬礼,对毛主席微笑道:“大将军衔非您所赐,乃李聚奎所授。”
毛主席略感惊讶,问道:“你的话是何意?”
陈赓向毛主席使眼色后,微笑说道:“此事容后再议,主席。”
毛主席闻之即明,此人必给李聚奎设障。陈赓以幽默著称,整蛊他人尤为擅长。
李聚奎上将与陈赓将军为湘籍红军战友,共历长征多年。患难与共的岁月,使他们的友情愈发深厚。
李聚奎将军忠厚正直,仗义轻财。与陈赓将军相处时,他常成众人笑料。
授勋前夜,陈赓与李聚奎会面,闲聊间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军衔。
陈赓对李聚奎道:“你曾任红一方面军师长,已具备大将资格。”
李聚奎谦虚表示:“我配不上大将之位,但凭你的资历与功劳,担任大将绰绰有余。”
陈赓心生一计,佯装叹息:“我在红军未任师长,难以胜任。老李,若徐立清来,请转告他,我曾是你接班人,亦是师长。”
这本是句玩笑,不料陈赓却遇上老实人李聚奎。李聚奎一生极为重情重义。
数日后,徐立清寻访李聚奎,询问其事迹。李聚奎坦诚相告,并说明:“我之后由陈赓接任。”
徐立清察觉异样,他曾在红一军与红四军服役,深知陈赓乃红军第十二师师长,且陈赓于1935年12月短暂担任过红一军师长一职。
徐立清未多言,他深知所谓“顶替”仅是陈赓为戏弄李聚奎所编造的笑话。
事后,陈赓闻讯,怒中带笑,心被李聚奎的义气触动。
事实上,这些退休干部中,鲜有人敢与毛主席开此玩笑。非因毛主席不讲道理,而是他备受尊重,且众人心中存有几分敬畏。
但陈赓与众不同,他常以诙谐语气,为人们带来独特的快乐。
授勋后,陈赓身穿大将军服归家,儿子仰望询问:“爸,您获封何军衔?”陈赓笑答:“芝麻将军。”
陈赓随口一提,儿子却认真了。一次,几位老帅遇见他儿子,询问其父亲是谁。
小孩得意地说:“是芝麻酱。”几位老师都被逗笑了,笑得合不拢嘴。
新中国成立后,陈赓两次奔赴战场,支援越南抗侵与抗美援朝。直至1952年6月,毛主席命令陈赓返回国内。
陈赓不明毛主席召回原因,抵京后未及休息,即赶往中南海。到达时,毛主席与周总理已在等候。
陈赓向毛主席报告朝鲜情况后,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毛主席认同陈赓之言,遂令其回国筹建军事工程学院,旨在为国家军队培育更多人才。
陈赓乃身经百战之猛将,亦是黄埔一期杰出之才,兼具深厚理论与实战经验,曾任红军步兵学校校长,故为最佳人选。
回国后,陈赓投身工作,负责选址、选拔师资,四处奔波协调。为加速建设,他甚至在周总理短暂离开时堵门办公。一年内,他成功组建了500名教师、300名实验员的强大团队。
1953年4月,陈赓于哈尔滨启动哈军工大学建设。同年11月,占地10万平方米、含36栋教学楼的校园建成。
1953年9月1日,一所含空军、海军、炮兵、装甲兵及工程兵的综合性军校全国招生,首任校长兼政委为陈赓同志。
毛主席为该校作《训词》指出: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对我国国防事业意义重大。
陈赓正志得意满,为哈军工日夜操劳时,疾病悄然侵袭。长时间艰苦生活与不懈努力,导致其健康状况日渐衰弱。
1954年哈军工初创时,陈赓常犯心梗。他多次表示:“只要我活着,就致力为党工作20年。”
1961年初,陈赓依几位同志所求,决定赴上海休养。因江南空气佳,且他过往曾在此地工作,故选择上海。
抵沪不久,中央军委下令:全军中将及以上将领,需撰写自参加革命战争以来的作战经验全面总结。
陈赓病重,总参未通知他。同时,关于陈赓的健康状况和总参决策,上海警备司令部的同志们均不知情。
得知陈赓在上海,他们即刻致电。陈赓重视战后总结,常亲自带队复盘。因此,望见告示,他欣喜万分。
此时,陈赓察觉时间紧迫,需进行总结,以便为后人留下宝贵的东西。
为此,陈赓每日亲手劳作,夜撰大纲、批阅资料,极为勤勉。至3月,其病情加剧。
1961年3月16日晨,陈赓病情危重。医护人员虽全力救治,但其状况仍持续恶化。
最终,他们尝试了多种方法:注射强心针、实施人工呼吸、进行按摩,然而这些方法均未能奏效。
1961年3月16日8点45分,陈赓将军全身心投入为国奋斗,致力于祖国和人民的事业,最终不幸早逝。
他创造了众多卓越成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丰功伟绩不仅众多,而且深刻铭记在人们心中。
毛主席闻陈赓逝世,深感悲痛,终日不思茶饭,长时间抽烟。见状,周围人员皆不敢贸然靠近,以免打扰。
田家英对毛主席道:“请您节哀,上海方面已竭尽全力。”
毛主席捻灭手中香烟,对众人说:
陈赓昔日极为出色,连蒋介石都束手无策。他后来击退日军,再到陕北参战,战功赫赫。
见毛主席发声,警卫员张仙朋迅速上前,为毛主席续上热茶,并清空烟灰缸中的烟头。
毛主席在房间踱步时谈陈赓:“越南时,他赶走法国人,胡志明多次请求他相助。”说到这里,毛主席眼圈泛红。
聂荣臻将军得知陈赓逝世,深感痛惜,连连哀叹道:“可惜!这实在太突然了。”
周总理在外地闻讯,泪水盈眶而下,他沉稳地说:“追悼会,我会赶去,必定出席。”
台湾众多国民党高官闻讯后,深感慨叹。宋希濂、黄维等被囚老兵,得知此消息,亦是泪流满面。
3月19日起,各界人士前往中山堂中山公园悼念陈赓大将。周总理、刘老总、徐帅、陈老总、邓小平、董必武、王震、宋任穷等中共主要领导及高级将领在中山堂送别陈赓。
悼念仪式上,罗瑞卿对陈赓说:“自1922年加入中共至逝世,他39载光阴致力于人民解放与共产主义。其一生,皆为解放与共产主义奋斗,是革命且奋斗的一生。”
陈赓将军一生曲折传奇,丰富多彩。即便历经生死离别,他仍能笑对人生,实属不易,令人敬佩。
陈赓将军逝世后,傅涯独自抚养所有子女。此外,她还负责编辑并出版了《陈赓日记》。
陈赓逝世后,傅涯持续给王根英母亲寄生活费至其终老,从未间断。此外,她还积极寻访,撰写了王根英传记《报国何计女儿身》。
傅涯2011年逝世前,请求中央政府将陈赓安葬于湖南老家,与王根英合葬。
2011年3月,陈赓将军遗体与付雅合葬于湖南王根英烈士墓畔。